2021被称为化妆品产业的监管之年,实施了31年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今年起废止。随着“五一”假期一起到来的,还有堪称国内化妆品行业史上“Zui严”三项新规——《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2021年版)》。新规的实施,相对已成规模化的品牌企业,众多的小企业玩家面临不小的考验。
消费需求催促产业升级
烟酰胺、视黄醇这些拗口的成分,已悄然成为护肤品界“网红”。自2015年上线以来,已经有2000多万用户在平台展开超过22亿次化妆品的安全性、功效成分、肤质匹配度等信息查询服务。
“成分党”们受到的护肤品“知识教育”可能更多来自社交平台。(“成分党”是一批注重护肤品中添加的有效化学成分,并以此判断产品有效性的消费群体)
消费者们本质是希望通过这些平台构建与品牌之间更透明的沟通形式,帮助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护肤理念,并不想被营销所绑架。但目前看来,这些平台是各“内容营销”的鏖战之地。
当“成分”成为新的消费文化,新一轮博弈开始了。众多企业携“成分”争相入局,加上KOL的“内容营销”加持就能弯道超车并快速出圈。2019年前后,也有不少定位在成分路线的初创品牌。也因有药厂背书的化妆品品牌风生水起,很多品牌在宣传上都会与药企扯上关系,如果背后没有真实的大厂背书,问题将十分棘手。
对于行业而言,成分从配方表里走向台前,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对于品牌而言,则更像是继“美白”“冻龄”“焕肤”等护肤概念后的另一种产品宣传话术。在成分消费文化下,消费者会把功效放在第一位,但成分的“花名”是否等于达成实际功效?其背后仍然需要依靠研发技术来解决,市场或是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