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的发展协同问题伴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覆盖的范围和领域逐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之间的协同发展就变得*为重要。在商品走出**进入*市场后,与之配套的跨境物流服务能够优化物流和仓储的空间资源,顺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将跨境电子商务与跨境物流进行资源上的整合和运行方式方面的协同发展也会对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地位。在跨境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合作共赢态势之下才能够保证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预期的成果。
(二)跨境物流各环节间的衔接问题跨境物流在进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多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与沟通,为了保证货物的运输安全性及效率,必须针对其内部的主流环节进行标准化的衔接过程。我国物流工作在开展时受协同性的影响经常出现运输效率低的问题,而面对当前国内和国际物流在发展中逐渐拉开的差距,国际物流运输部分必须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性方案组成。进而帮助国际物流运输过程中安全性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不同运输环节之间的衔接和配合,要综合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时效性问题。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货物商品的运输状态查询功能,为消费者提供*加全面而人性化的服务。
(三)跨境物流在技术和语言方面的阻碍跨境物流的受众群体组成*加复杂,由于是全球范围内的商贸往来,在服务对象角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关于语言和技术方面存在的发展阻碍。我国跨境物流工作在推进过程中经常出现语言和技术方面的局限性。在与国外客户沟通或货款支付过程中经常出现效率低和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稳定发展。在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必须将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障碍降至较低,并主动学习和了解相关商务往来国家的税费政策和贸易壁垒情况,为我国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打通渠道,清除障碍。
(四)跨境物流内部环节的协同效果较差在跨境物流的领域内,包含细分的国内、国际物流和目的地物流等分支,而一段完整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业务过程大概率会涉及上述多个分支之间的衔接与协同。这就对物流资源的分配、利用和整体运行效率提出了严格要求。为了保证物流运输过程的顺利进行,大量的物流数据和信息需要在短时间内予以处理和反馈,这是关系到用户满意度的较直接物流服务质量体现方式。大量跨地区、跨国的物流业务在差异化流程和渠道方面的协同合作必然会存在契合度不高的问题。再加上我国部分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覆盖性不佳或现代化程度有限,不同运输环节之间的信息协同不通畅,运输的实时信息与物流跟踪时效差等问题十分普遍,这些都会阻碍物流领域内的各组成部分缺失协同运作和发展的动力,彼此之间的配合度也难以保证。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的**与发展
(一)推动跨境物流的协同发展跨境电商与传统物流的协同发展及产业链的建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总体耗时较长。其中涉及的供应链上下游及电商参与对象之间的协同和配合直接关乎跨境物流网络的建立。除了主体协同管理措施的实施外,跨境电商物业链必须覆盖到整个跨境物流的各环节中。包括*货代、国际运输、集装箱拼箱、报关报检、海外仓储和末端的物流配送等流程。不同的模块都需要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方式和衔接办法进行规范管理。而为了加强终端消费者的实际体验,还需要**对配送企业的能力及服务范围进行约束。针对尾部配送过程的退货和配送环节建立相应的海外仓配物业链和逆向物业链。还可以通过电商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帮助跨境物流的产业链结构完善,进而从产业链的整体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和综合效率角度持续优化。例如,跨境电商平台洋码头就曾经在区域**城市布局本地化发展网络,构建起了资源充沛的跨境物流基地。又比如顺丰也和欧洲国家的当地邮政部门联合建立了标准化的“欧洲小包”跨境物流业务,**了跨境物流行业的规范化和体系化服务形态。
(二)建立物流共享模式在电子商务行业配套的物流配送和行业,各类资源的使用彼此相对独立。而跨境电子商务则*侧重于聚集效应的实现,即在物流运输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紧密配合,并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将跨境物流运输中的出境和入境过程提前进行不同物流模式和方案的对比,选择时效性较高的过关方案。还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常规物流流程设置个性化的配送方案,例如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部分经济落后的地区,对于配送的要求和标准也难以达到一致。将物流资源及模式进行共享是解决这一现状的较有效途径。
(三)倡导物流外包方向的转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跨境电商企业都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物流资源的抢占中,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布局规划,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占据*大的市场份额。但即便如此,在境外的大部分物流业务仍主要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也是*业内主流的物流模式。考虑到物流运输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加之复杂的流程,多方共同参与的外包物流模式无疑会增加其中潜在的风险。而引入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则能够*加灵活地将此类风险由其进行分担或转移,并且借助物流外包环境中丰富的行业资源,也便于电子商务企业实现供应链和物流链的资源整合,扩大自身市场规模。在跨境物流较为棘手的仓储问题中,物流外包方所具备的成熟市场推广途径和丰富的库存资源都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覆盖面积的持续增加。较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促进跨境物流外包格局的实现。
(四)鼓励与本土物流企业合作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跨境电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看准合作发展的时机,联合本土的**物流企业将网上销售和后续的物流运输配送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本土化优势将物流企业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发挥到位。还可根据跨境物流的实际需要建立合资子公司并指派了解行业现状且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决策人员在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之间进行协调、沟通,进而帮助物流企业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并能够适应电子商务企业的业务形态及本地化物流方案。还需要将海外的仓库管理模式纳入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的范畴之内,将线上销售与线下运输融为一体。
全球化发展的新时期,对外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2011 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 20.64 万亿元,至 2015年已增长到 24.59 万亿元,中国商情网所统计的2016 年 1-9 月份相应数据来看,同比下降 1.9%;2015年的总贸易额已经相对于 2014 年降低了 7%。近些年中国贸易总额有所增长,但增速却有所下降,2011-2014年分别为17.2%、3.6%、5.7%和2.4%,而2015年仅与2014年持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跨境贸易模式的生成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效率。应此形势,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认识到以跨境贸易形式进行购物的便利性,为跨境电商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新的渠道。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可见,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量已至 6.3 万亿元,2010-2016 年整个期间增长态势尤为明显,年均增幅接近于 1/3。2020年的数据虽为预测值,但可能创造的数据必将达到新高。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中,B2C 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占据的整个*贸易比重约15%;还有研究对“十三五”时期的*跨境 B2C 市场增幅进行了预测,认为年均增幅将可能达到27%。作为跨境电商领域中的重要分支,B2C模式即是以国内为基础,以世界为目标的外贸出口零售模式,两个主体分别为企业和个人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交易。相比于其他模式的跨境电商来讲,B2C的主要优势体现于能够拉近产品**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在对企业主体发挥成本节约作用的过程中还可以有利于消费主体,提升消费的经济性。各地区跨境电商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重视报关通关、信用支付安全等多方面问题。其中物流体系至关重要,但因涉及跨境,则需面临*为严格的海关监审等流程,需要认识到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经贸发展整体实力的差异性,长春光华学院长春 130033 2、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兰州 732750)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标准**也存在差异。跨境电商需要密切关注该部分问题,做好前期的目标出口市场调查,在确保货物质量能够顺利流通的也需要将物流优化放到重要位置。
我国 B2C 跨境电商物流现状B2C跨境电商主体包括企业和消费者,亦属于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众所周知,电子商务同物流业之间始终共存,那么电子商务的跨境,自然需要物流跨境作为支持,只有物流跨境,才能实现跨境电子商务。所谓跨境物流,较直接的解释就是将一个产品从一个国家运往另一个国家,如此,不得不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即包括运输成本、物流时效、海关限制、售后服务等。国内物流则相对便捷,即便出现问题,要想妥善解决也相对容易。而跨境电商物流则需要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于*高的不可抗力风险概率。除了运输实践风险之外,法律政策等宏观风险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成本高、时效性弱。B2C跨境电商的双方主体是企业和消费者,由此也就定义了这种电商模式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无论是企业销售还是消费者购买,全凭个人意愿而全无规律可循,致使物流成本无法预计。加之商品跨境所需要遵循的相关法律政策和跨境流程等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必然会因复杂性的提升而降低跨境物流的时效性。跨境物流海关限制。不同国家之间均存在多方面差异,关于物流政策也不例外。海关清关政策的差异,决定了商检和审查流程的不同。一些国家海关清关程序繁琐,不仅费用高昂,审查周期也长,一旦商品滞留,则对于消费者来说必然会对消费体验造成不良影响。较后,售后服务问题。商品经B2C跨境物流到达客户手中,倘若产品未能达到消费者的预期,则消费者要想退换货显然不便,排除物流费用不谈,仅退换货的时间就足以成为限制商家售后服务质量的一大因素,将此责任全部推给商家难免使其蒙冤,这些都是造成消费者对跨境网购心存疑虑的重要原因。在可能存在的商品质量问题和退换货困难问题时,必然造成消费信任度下降,不利于未来的电商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