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理清洗资质证书级别与范围
常考物理常识之——光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介质中传播。真空中的光速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快的速度。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3×10e8m/s
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光受到介质的相互作用,其传播路径遇到光滑的物体会发生偏折,产生反射与折射的现象。
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反射在物理学中分为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发生在十分光滑的物体表面(如镜面,包括平面镜、球面镜)。
(1)平面镜的应用:①水中的倒影;②平面镜成像;③潜望镜。
(2)球面镜的应用:
①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②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应用:太阳灶。
2.漫反射:由于物体的表面凹凸不平,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人眼之能看清物体的全貌,主要是靠漫反射光在眼内的成像。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折射现象: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透镜,是透明物质(一般是玻璃)制成,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①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放大镜是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④远视眼(老花眼)的矫治,应佩戴凸透镜。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近视眼的矫治,应佩戴凹透镜。
海市蜃楼,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2015年3月,青岛惊现海市蜃楼,高楼半潜在海面上十分壮观。如下图所示:
常考物理常识之——声
振动产生声——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1.音调,即声音频率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
(1)物理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
(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
①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②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次声波的波长很长,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③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0Hz—1100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1)声音响度强弱的度量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噪音:声音一旦超过100分贝,就是人们常说的“噪音”。
①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声音不超过90分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②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70分贝——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③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声音不超过50分贝,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④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3.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在同一音高和同一声音强度的情况下,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人发出的。
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如超声波洁牙(能量)、语言交谈(信息)。
(1)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其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在液体中第二,气体排第三。
(3)声速还与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左右。
2、回声:声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1)人耳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如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面对山谷大喊一声,稍后会再听到回音。
(2)回声定位:某些动物(蝙蝠,海豚)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仿生技术: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测海有多深、离障碍物有多远)
常考物理常识之——力
1.摩擦力(F):是两个表面接触的物体相互运动时互相施加的一种物理力。
(1)摩擦力公式:F=μ × F
其中,FN为正压力(不一定等于施力物体的重力),μ为动摩擦因数(是数值,无单位)。
①图1和图2的FN不同,图1为木块的重力,图2为木块和砝码的重力之和——F图2>F图1;
②图3和图4的μ不同,棉布明显比水平桌面粗糙——μ图4>μ图3,F图4>F图3。
(2)生活中的应用:
①应增大“有利”摩擦,方法: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变滚动为滑动——登山鞋增大摩擦力。
②应减小“有害”摩擦,方法: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变滑动为滚动;使物体与接触面稍稍分离——工程技术中人们使用润滑剂来降低摩擦。
2.重力(G):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生活中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重力的单位是N,通常用符号G表示重力,公式为:G=mg,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8N/kg。
3.压力: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并指向表面的力。
(1)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形变效果)的物理量,是垂直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或流体中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针的针尖有利于省力地刺破物体。
(2)大气压力:①地球表面上的空气柱因重力而产生的压力——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②大气压强和温度、所处的海拔高度等状况有关——温度越高,空气分子运动越强烈,压强越大;海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就越小。
(3)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的关系——连通器原理:一般水壶的壶嘴和壶盖在一个高度(如果壶嘴低于壶盖,水壶的水装不满;壶嘴高于壶盖,水不易从壶嘴倒出)。
4.浮力(F浮):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
(1)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产生原因是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上、下表面压力差。
(2)物体的沉浮条件,取决于物体所受浮力(F浮)与物体重力(G物)的相对大小——①上浮:F浮>G物;②漂浮、悬浮(全部浸于水中):F浮=G物;③下沉:F浮<G物。
(3)应用:①从井里提一桶水,未离开水面前比离开水面后要轻些,这是因为桶受到水的浮力。②曹冲称象。
常考物理常识之——热
自然界中与物体冷热程度(温度)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人对冷和热会产生生理上的感觉,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人感觉热;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人感觉冷。
温度并不是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利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我们说物体吸热和放热,这里的热,指的是能量。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
温度计制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熔化,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熔化吸热。
凝固,指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固放热。
2.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汽化吸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但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蒸发越快。——夏天吹电扇有利于汗液蒸发、可以降低体温。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分馏法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馏,精制纯化的方法;利用分馏法加热混合液,可以对混合液进行分离。
3.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使气体液化的好处是缩小体积,方便运输、贮存。——如液化天然气
“白气”“白烟”、雾、露水、雨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水蒸气液化为水时放热,比同温度的水放出的热量更多。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霜、雪的形成: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直接凝华变成固态小冰粒。
常考物理常识之——电磁
(1)电是个一般术语,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
(2)电或电荷有两种:我们把一种叫做正电,另一种叫做负电。
(3)电流: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通常以安培为度量单位。
(4)电势:单位电荷在静电场的某一位置所拥有的电势能,通常以伏特为度量单位。
(5)电磁作用:电磁场与静止或运动中的电荷之间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6)磁:在电磁学里,当两块磁铁或磁石相互吸引或排斥时、或当载流导线在周围产生磁场,促使磁针偏转指向、或当闭电路移动于不均匀磁场时,会有电流出现于闭电路,这些都是与磁有关的现象。
(7)电磁,是能量的反应,是物质所表现的电性和磁性的统称,如电磁感应、电磁波、电磁场等等。所有的电磁现象都离不开磁场;而磁场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
在大自然里,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电磁感应等。
(1)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雷声:电荷中和作用时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瞬间放出大量的热会将周围的空气加热到30000℃的高温,造成空气突然膨胀,推挤周围的空气,使空气产生猛烈的震动,此时所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雷电是发生的,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很多,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才听到雷声。
(2)摩擦起电:是用摩擦的方法,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结果,而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磁感应现象是指放在变化磁通量中的导体,会产生电动势。此电动势称为感应电动势或感生电动势,若将此导体闭合成一回路,则该电动势会驱使电子流动,形成感应电流。——电磁感应俗称磁生电,多应用于发电机。
常考化学常识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进行的快速放热和发光的氧化反应,并以火焰的形式出现。
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主要热能动力的来源。
2.碳(C)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元素都是碳)
①不完全燃烧:2C + O2 ==(条件点燃)==2CO(一氧化碳)
②完全燃烧:C + O2 ==(条件点燃)==CO2(二氧化碳)
3.氢气(H2)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点燃)==2H2O(水)——∴氢气是清洁的能源,燃烧只生成水。
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的中毒。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高200~300倍,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对全身的组织细胞均有毒性作用,尤其对大脑皮质的影响为严重。
溶液,是由至少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被分散的物质(溶质)以分子或更小的质点分散于另一物质(溶剂)中。
1.医用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可用来擦洗伤口,以达到灭菌消毒的目的。医用消毒酒精浓度一般为75%——因为,过高浓度的酒精会在细菌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其进入细菌体内,难以将细菌彻底杀死。若酒精浓度过低,虽可进入细菌,但不能将其体内的蛋白质凝固,同样也不能将细菌彻底杀死。
2.生理盐水:人们平常点滴用的氯化钠(NaCl)注射液浓度是0.9%,可以当成生理盐水来使用。其渗透压与人体血液近似,钠(Na)的含量也与血浆相近——其作为点滴的用途是供给电解质和维持体液的张力;亦可外用,如清洁伤口或换药时应用。
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实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常见的为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可简记为AB+CD=AD+CB。
白醋的主要成份是醋酸(化学式CH3COOH),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CaCO3)和氢氧化镁(化学式Mg(OH)2)。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都是难溶于水的盐,醋酸可以和碳酸钙或氢氧化镁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新的可溶于水的盐,即除去水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