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安装光伏板荷载力检测鉴定报告
为明确房屋结构能否满足屋顶光伏电站建成后的安全运行及后期工厂正常生产使用要求,特委托对该产业园内上述26栋房屋进行检测并提出检测结论。
根据房屋质量检测的相关规定,针对受检房屋的特点和实际状况,本次检测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
(1)房屋建筑、结构概况调查和复核;
(2)房屋建筑、结构图纸复核;
(3)房屋使用情况调查;
(4)房屋完损状况检测;
(5)房屋主体结构材料强度检测;
(6)房屋及构件变形情况检测;
(7)结构承载力验算;
(8)检测鉴定结论及处理建议。
一般屋顶光伏发电站新增附加荷载为10~50kg/m2,钢结构厂房原始结构承载力可能无法满足新增荷载的要求,根据厂房承载力鉴定报告,可能需要对厂房进行相关加固才能满足新增光伏板荷载的要求。
我国的光伏产业在近些年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从总体技术水平来看仍处于初期的发展培育阶段,相关技术远远称不上成熟。目来看,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有如下几个特征:
其,能量转换率低。这是目制约我国光伏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要面对的要问题。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通常只有10%到15%的实际转换率,过低的转换率令光伏发电的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技术实用性。直到2010年推出了转换率达到26%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这种状况才有所好转,但提高能量转换率依然是光伏发电的要技术目的。
其二,技术应用化程度不高。我国目有相当部分研究机构在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包括光伏企业、各个大学的实验室等,但这些机构中有相当部分重理论,轻实践,获得的技术成果局限于实验室里,应用程度不高。还有部分研究人员的光伏技术研究与实践缺乏联系,偏离目对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需求,导致研究成果的社会能效不大。其三,环境能效相对成熟。我国目常用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理论寿命普遍*过十年,其能量回收周期则大致在三年左右。仅从环境能效上来看,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还是有相当水准的,能够在环保节能方面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楼板检测执行标准的选择楼板承载力检测可供执行的标准有《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GB/T14040-2007)和《乡村建设用混凝土圆孔板》(GB 12987-2008)两个,检验时应依据哪个产品标准进行呢?根据GB/T14040-2007和GB12987-2008的适用范围、03ZG401结构图集和96EG404设计图集,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房屋建筑设计规范,3层以下房屋用作建筑的楼面,可执行GB 12987-2008、 GB/T14040-2007或现浇,而4层以上房屋用作建筑的楼面须执行GB/T14040-2007或现浇。楼板的检验项目无论楼板执行哪个标准,一级楼板均不允许出现裂缝。按照《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1-2008)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方法》(GB50204-2002)及产品标准之规定,楼板主要检验外观质量、尺寸偏差、混凝土强度、挠度、承载力和抗裂6项指标,而不需用检测裂缝宽度。外观质量:主控项目不应有露筋、孔洞和裂缝等严重缺陷,还应在明显部位标明生产单位、规格型号、生产日期和质量验收标志。尺寸偏差:几何尺寸中高度(±5)、侧向弯曲(l/750且<20)和主筋保护层厚度(+5,-3)不应有影响结构性能和安装、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混凝土强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楼板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应不小于30MPa,检验依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进行。
②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标准荷载作用下的持续时间不应少于30min,钢结构也不宜少于30min,砌体为30小时;木结构不小于24小时;拱式砖石结构或混凝土结构不小于?2小时。③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开裂荷载下应持续30min(检验性构件不受此限制)。如果试验荷载达到开裂荷载计算值时,试验结构已经出现裂缝,则开裂试验荷载不必持续作用。④对于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形式的结构构件,或跨度较大(大于12m)的屋架、桁架等结构构件,为了确保使用期间的安全,要求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试验荷载作用下的持续时间不宜少于12h,在这段时间内变形继续增长而无稳定趋势时,还应延长持续时间直至变形发展稳定为止。4.答:①当在规定的荷载持载时间内出现任一种承载力检验标志时,应将本级荷载与前一级荷载的平均值做为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②如果在规定的荷载持载时间结束后出现上述检验标志时,应将本级荷载做为承载力检验荷载实测值。5.答:①在截面应变处对称地贴两片电阻应变片,如图所示;②按半桥连接,受拉应变片接A、B端,受压应变片接B、C端;6.答:①自由振动法;②共振法;③脉动法。7.答:①用静力加载方法来近似模拟地震作用,获得结构构件超过弹性极限后的荷载变形工作性能(恢复力特性)和破坏特征,②也可以用来比较或验证抗震构造措施的有效性和确定结构的抗震极限承载能力。③进而为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非线性分析服务,为改进现行抗震设计方法和修订设计规范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