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地区强制性认证一览
印度是南亚次大陆Zui大的国家。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居七位。印度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约8000公里。
印度跨越2个时区,即东5区、东6区。首都新德里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5小时,没有夏令时。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印度全国有人口13.53亿,居二位。人口增长率为1.04%。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别占34%和66%,增长率分别为2.31%和0.39%。
印度是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共有100多个民族,有十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包括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锡克族(2%)等。
印度居民中约有79.8%信奉印度教,14.2%信奉伊斯兰教,2.3%信仰基督教,1.7%信仰锡克教,0.7%信奉佛教,0.4%信耆那教,还有少数居民信仰其他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Zui大的“牛国”,共有牛2亿多头,约占世界上牛的总数的1/4左右。这与印度的宗教习俗有很大关系。当牛把颈上的食物、果品摇掉时,旁边的人纷纷抢拾,认为这是神的恩赐。
随着印度经济增长,外商投资规则放宽和消费需求上升,印度在2017年全球零售业发展指数排名中超过中国,居30个发展中国家的首位。目前,印度已成为五大销售市场,FDI信心指数排名第16位。
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加,但印度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印度经济预计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到2025年印度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有望达到7.1%。
印度商工部(Ministry of Commerce andIndustry)是印度国家贸易主管部门,其下设商业部和产业政策与促进部两个分部。
商业部主管贸易事务,负责制定进出口贸易政策、处理多边和双边贸易关系、国营贸易、出口促进措施、出口导向产业及商品发展与规划等事务。产业政策与促进部负责制定和执行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目标的产业政策与战略,监管产业和技术发展事务,促进和审批外国直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制定知识产权政策等。印度储备银行(央行)负责金融体系监管、外汇管制和发行货币。印度财政部下属的中央消费税和关税委员会负责关税制定、关税征收、海关监管和打击走私。
印度与贸易有关的主要法律有《1962年海关法》《1975年海关关税法》《1992年外贸(发展与管理)法》和《1993年外贸(管理)规则》。
印度实行对外贸易经营权登记制。印度政府将进出口产品分为:禁止类、限制类、专营类和一般类。所有外贸企业均可经营一般类产品。对限制类产品的经营实行许可证管理。对石油、大米、小麦、化肥、棉花、高品位铁矿砂等少数产品实行国有外贸企业专营管理。
印度消费者事务及公共分配部下属的印度标准局(BIS)是印度负责进口产品质量检验的主管部门。涉及进口产品质量检验的法律法规包括:《1986年印度标准局法》《1987年印度标准局规则》和《1988年印度标准局(认证)规则》。
根据印度标准局官网资料显示,目前仍有107种产品在强制性认证目录清单内,产品主要包括水泥、家用电器类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柴油机、压力油炉、汽车零部件、钢瓶、阀门及调节器、医疗设备和钢及钢制品等,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必须事先向印度标准局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海关依据认证证书对进口产品予以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