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方法
FZ/T73023-2006《抗菌针织品》的检测方法中常用的是振荡法。振荡法对任意形状的试样都适用,是一种重现性较好的定量测试方法。对于在潮湿的织物上预防微生物的生长或杀菌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抗菌织物不可能像振荡接触期间那样保持湿润。在对一种竹原纤维织物利用振荡法检测后发现,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26.5%和9.0%,说明其对细菌仅具有微弱的抑菌效果,并不具备抗菌性。而在奎因法测试中,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则分别达到75.1%和50.1%,均高于振荡法的评定结果。原因可能在于微生物更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而奎因法中细菌则是在干燥的试样上进行生长,于是振荡法的抑菌率比奎因法低[7]。对于不同的检测方法采用相同的抗菌等级标准,其合理性有待研究。
3 抗菌织物的安全性
3.1 对人体的安全性
抗菌织物大多数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需要多次洗涤,对于抗菌织物的安全性与抗菌持续性的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天然源抗菌剂,如竹炭,成为关注的焦点。抗菌剂需要缓慢释放其抗菌效果,否则会刺激人体皮肤,并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对人体造成伤害[6]。为此,国家在《抗菌针织品》标准中明确规定:抗菌针织品所应用的抗菌物质必须经相关部门批准,具有相关资质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包括抗菌物质化学含量检测方法、急性口服毒性、皮肤刺激性、眼刺激性、致突变型及与其产品要求相对应的试验报告;抗菌针织品所应用的抗菌物质的溶出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及致过敏性,需经人体斑贴试验,其结果需为阴性。这些都为抗菌针织品对人体的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 耐药性的风险
很少有抗菌织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例如10分钟)杀死高比例的微生物,目前抗菌织物还远未达到能够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层面。BerjaminD.Tanner认为,一旦一种细菌具有抵抗一种抗菌素的能力,它能通过快速的繁殖扩增使它的耐药性基因与其他细菌共享。低等级的抗菌剂与大量自然生活在皮肤表面的细菌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提高细菌产生交叉耐药性的机率,由此增加了应用抗菌剂的风险[8]。而许多厂商为推销自己的抗菌织品,不惜捏造、夸大其抗菌性能,误导普通消费者,*终的结果可能既没带来产品所宣传的抗菌效果,又提高了微生物耐药性的机率,后果相当严重。
4 结语
抗菌织物市场前景广阔。作为监督检验机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普及、宣传微生物、抗菌剂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抗菌织物的客观认识,不断完善与改进抗菌织物的标准,规范抗菌织物市场,使其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