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商品归类是海关法定的商品编码体系,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掌握和使用这一法律工具至关重要。本专栏将深入探讨商品归类的起源与发展,解读其编制规则和列目内容,并结合典型商品进行讲解,以助力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商品归类的基本概念
商品归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是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商品分类目录体系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为基础,结合相关注释和行政裁定,确定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的过程。
三、商品归类的法律源流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作为商品归类的基础,以《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为依据,结合我国贸易政策及其他政策情况编制而成。税则不仅包括商品分类和税率,还体现了我国的贸易政策导向。
2. 除协调制度确定的品目和子目外,《税则》还制定了本国子目,以更地反映我国贸易实际情况。为满足其他贸易政策需要,还形成了《进出口税则对照使用手册》,涵盖计量单位、监管证件代码、出口退税率等内容。
四、商品归类的技术源流
1.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简称《协调制度》或HS)是世界海关组织主持编制的一部多用途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被誉为国际贸易的“标准语言”。它通过对商品进行识别和代码化,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国际贸易的商品编码体系。
2. 《协调制度》每4-6年修订一次,以适应科技进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其内容包括21类、97章的商品分类,以及归类总规则、类注释、章注释等,为商品归类提供了quanwei依据。
3. 我国自1992年起实施《协调制度》,并据此编制《进出口税则》及《海关统计商品目录》。海关总署关税司以《协调制度注释》为基础,编译出版《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为进出口商品归类提供了法律依据。
五、结语
商品归类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流与发展体现了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深入了解商品归类的法律和技术源流,进出口企业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法律工具,为企业的国际贸易活动提供有力支持。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变化,商品归类也将继续发展完善,以适应新的贸易需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