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事件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幼儿园要恪守“安全”办园准则,努力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始终要把安全作为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本文就“对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强化教师对幼儿安全的认识与指导;家园合力安全教育。”这几个方面对幼儿园安全管理开展进行了阐述。安全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事件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各幼儿园应该恪守“安全”办园准则,努力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始终把安全作为幼儿园工作的生命线。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幼儿园加强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社区组织、社会媒体、幼儿家长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这样将会大大地提高幼儿园的安全防范能力。在安全管理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各扫门前雪”的模式,由“单干”转向与家长、社区“合作”的联动管理,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我们还通过家长的密切配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向家长发放了“幼儿自我保护能力”问卷表。从家长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家长常把盯牢孩子不出危险看作主要任务,却忽视了“孩子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防护性教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定期在家园联系栏上张贴有关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小常识,促使家长重视对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关系到全体幼儿的生命安全,牵动着所有家长的心。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珍爱生命,安全”这一永恒的主题,继续探索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新举措,为打造平安校园、再创工作新佳绩而努力。
由于抗震设计的复杂性,在实际工程中抗震概念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计应注意结构的规则性;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本文以框架为例重点介绍抗震概念设计中的能力设计法(capacitydesign)。
能力设计法是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规范的内力调整和构造两个方面。它是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新西兰学者T.Paulay和Park提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况下具有足够延性的方法。其核心思想为:通过“强柱弱梁”引导结构形成“梁铰机构”或者“梁柱铰机构”;通过“强剪弱弯”避免结构在达到预计延性能力前发生剪切破坏;通过必要构造措施使可能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必要的塑性转动能力和耗能能力。从以上三个方面保证使结构具有必要的延性。框架结构作为常见的结构形式,当然其延性设计也主要是从这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结构动力反应分析表明,结构的变形能力和破坏机制有关。常见有三种典型的耗能机构,“梁铰机构”、“柱铰机构”、“梁柱铰机构”。“梁铰机构”和“梁柱铰机构”的梁先屈服,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塑性铰数量多,不因个别塑性铰失效而结构整体失效。抗震性能好,是钢筋混凝土理想的耗能机构。我国规范采用的是允许柱子、剪力墙出铰的梁柱铰方案,采取相对的“强柱弱梁”措施,推迟柱子的出铰时间。但不能完全排除出现薄弱层的柱铰机构的可能性,需要限制柱子的轴压比,必要时通过时程分析法判断结构的薄弱层,防止出现柱铰机构。
我们常见的“强柱弱梁”的调整措施就是要人为增大柱子的抗弯能力,诱导在梁端先出现塑性铰。这是考虑到柱中实际弯矩在地震中的可能增大。在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前,结构构件因拉区混凝土开裂和压区混凝土的非弹性性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退化,使得各构件刚度降低。梁刚度降低较受压的柱子相对严重,结构由初的剪切型变形向剪弯形变形过渡,柱内的弯矩较梁端的弯矩比例增大;结构的周期加长,影响到结构各振型的参与系数的大小;地震力系数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柱子弯矩增大,由于构造原因及设计中钢筋的人为增大,使得梁的实际屈服强度提高,从而使得梁出现塑性铰时柱内弯矩增大。结构出现塑性铰之后,同样有上述原因的存在,结构屈服后的非弹性过程就是地震力增大的过程,柱弯矩随地震力的增大而增大。地震力引起的倾覆力矩改变了柱内的实际轴力。我们规范中的轴压比限值一般能保证柱子在大偏压的范围内,轴力的减小也能导致柱子屈服能力的降低。
震构造措施:由于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经历了3次修订,其抗震设防的目标和要求及其构造措施均在不断提高和完善,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与中小学教学楼作为乙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1991年以前建造的中小学校舍的抗震构造措施方面的差距会更大一些。
(1)由于抗震规范GBJ11 —89 于1992年7月以后才正式实施,在1991年以前按抗震规范TJ11—78设置构造柱的多层砌体校舍房屋相对比较少,多数房屋仅在楼梯间四角、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设置。这主要是由于该规范把构造柱作为超高的措施运用。抗震规范GBJ11—89和GB50011—2001把构造柱和圈梁一起作为约束脆性砖墙而达到提高多层砌体房屋整体抗震能力的构件,按照这两本抗震规范设计的多层砌体校舍的构造柱设置较为合理,但也存在内纵墙构造柱设置偏少的问题。
(2)多层砌体房屋校舍中楼(屋)盖多数都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其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非常重要。在1991年以前建造的多层砌体房屋校舍圈梁的。设置不够合理,基本上是有横墙处才设置圈梁,使得横向圈梁的间距均在910m以上。对于1991年以后建造的多层砌体房屋校舍,其圈梁设置较为合理,在纵墙承重的结构体系的每开间构造柱设置的部位采用现浇板带作为圈梁,形成了纵横向圈梁与构造柱相连接约束砖墙的作用。
(3)多层砌体房屋校舍中部分横墙承重结构的承重梁下没有设置混凝土梁垫,没有出现承重梁下砌体因局部承压不足产生的破坏,在地震作用下支承承重梁的墙体是薄弱环节,会率先破坏并导致楼板的垮塌。
于的“静力安全性级别为BSU级,结构抗震性能不满足鉴定要求”的综合鉴定结论,以下做一些说明。
结构在日常静力情况下的受力状态和偶然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有很大差别。在日常静力状态下,结构以受到竖向荷载为主,如结构自重、楼面人员、家具等重量、屋面保温层、防水层、下雪时雪的自重等,起承重作用的粘土砖墙及钢筋混凝土柱以受到压力为主。只要是构件材料强度不至于很低、构件在平时使用时没有过大的损坏和倾斜,大体都可满足日常静力安全要求。比如建于五六十年代的物,基本没有什抗震设防措施,但也使用至今,未出现事故,表明其满足日常使用要求。
而当发生偶然地震时,地震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经地基土传递到物,物产生水平的或上下的振动,主要是水平振动,这一点经历过地震的人员都有亲身体会。在水平振动时,运动的结构物会产生加速度,根据物理知识中牛顿第二定理,我们知道惯性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物本身具有质量,当其产生加速度时,在物上就会产生惯性力,也就是平常说的地震力(也称地震作用)。结构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墙体受到水平推力,柱受到弯矩和剪力作用,结构构件内力形式完全不同于静力状态。地震作用在结构中产生的内力往往会大于静力荷载在结构中产生的内力,且地震作用属于动态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与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性、立面布置规则性连续性、层数、层高、结构形式、物整体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对一栋物评定为“结构静力安全性满足要求BSU级,现有结构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属正常情况,即指目前结构可满足日常安全使用,但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不足或抗震防灾能力差。
例如:一栋物材料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质量较好,日常使用没有出现异常情况,一般情况下可满足日常安全使用,即静力安全性鉴定满足,可评为BSU级,但结构体型严重不规则,平面呈现L型、或“工”字型或“凸”字型,这些体型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出现扭转效应,在物拐角处出现应力集中,导致拐角处产生严重震害;或者是结构没有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纵横墙体之间的拉结措施不,致使结构整体性差,使得抗震性能差。墙体构件本身很结实、承载力满足,但整体结构是由构件组合而成的,构件之间的联系极为重要,圈梁、构造柱的设置及墙体之间的拉接措施正是起到加强结构联系和整体性的作用,正如搭积木一样,积木块本身很结实,但各个积木之间为虚搭,在竖向力的作用下,尚能保持承载和稳定,但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积木便会倒塌。
抗震房屋介绍:
四脚落地式
这是木柱人字架坡顶房结构
这类房屋的主要抗震措施有:①在梁柱节点处加斜撑;②屋架间加剪力撑;③山柱移至里墙皮;④隔墙采用轻质材料。屋顶可以做成泥顶或瓦顶。
硬搁式
砖墙承重房屋结构
主要抗震措施:
①水泥白灰混合砂浆砌筑墙体,砂浆标号应大于10号;
②檐口转角部位可配置适当钢筋;
③中间的两个人字架房屋用螺栓与外墙锚固在一起;
④屋架中间用剪刀撑来加强稳定性。屋面可以用水泥或粘土瓦制成。
平顶式房屋
主要抗震措施:
① 门架梁柱间加斜撑;
②屋面厚度不超过20厘米;
② 土柱与檐檩间加斜撑;
④内外墙咬砌,砂浆标号不小于10号,窗户不要开得太大,窗边至山墙的宽度不小于24厘米;
⑤烟囱不能削弱墙体。
硬山搁檩四出檐式
砖房或土房设计成“硬山搁檩”结构可增加抗震能力
硬山搁檩砖房的外墙厚37厘米,内墙24厘米,砂浆标号不低于10号,在檐头转角和丁字接头部位可适当配用钢筋或8号铅丝,并注意檩条与墙的锚固。
硬山搁檩土坯房可在基础上砌50-80厘米左右石墙或砖墙柱,以利防洪;屋面可做成草顶或瓦顶,坡度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