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申办的条件是什么?
合规的经营资质
营业执照:企业必须是合法注册的经营主体,拥有有效的营业执照。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应涵盖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与食品相关的活动内容。例如,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其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需明确注明食品加工类别,像“速冻食品加工”“烘焙食品加工” 等具体加工项目。
食品生产许可证(适用时):如果企业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许可证的许可范围要与企业实际生产的食品种类相匹配。以乳制品生产企业为例,其生产许可证应明确许可生产的乳制品类别,如液态奶、奶粉等具体产品类型。
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方针和目标:企业要制定明确的食品安全方针,这是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宗旨和方向,应体现企业对食品安全的承诺。例如,方针可以是“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需求”。还需要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食品安全目标,如 “产品微生物指标合格率达到98% 以上”“食品添加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率达到 ” 等。
程序文件:需要编写涵盖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程序文件。包括原料采购程序,详细规定如何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如何对原料进行检验和验收;生产加工控制程序,明确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方法和参数;产品检验程序,说明成品检验的项目、方法、频率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还有储存和运输程序,规定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控制要求,以及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等。
作业指导书:针对具体的操作岗位,要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书。例如,在食品包装岗位,作业指导书应包括包装材料的选择标准、包装设备的操作步骤、包装过程中的质量检查要点(如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正确等),以确保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按照标准操作。
资源保障
人力资源:企业应配备足够的、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来确保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包括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他们应熟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加工工艺和质量管理知识;生产操作人员要经过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检验人员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检验方法和设备对食品进行检测。例如,大型肉类加工企业需要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技术人员,负责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生产线上的工人需要经过食品加工操作培训,确保肉类加工过程符合卫生和质量标准。
基础设施和设备:企业必须有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生产场所、设备和设施。生产场所的布局要合理,避免交叉污染,例如生熟食品加工区域要严格分开。设备要满足食品生产加工的需要,并且要定期维护和校准。如在饮料生产企业,生产车间要按照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作业区进行划分,饮料灌装机等设备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保证饮料的食品安全。
工作环境:要为食品生产经营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包括保持生产场所的清洁卫生,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等。对于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食品,如烘焙食品,制作车间需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温度控制设备,以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运行和控制措施
原料控制:企业要对原料采购进行严格控制。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原料接收时,要进行检验和验收,检查原料的感官特性、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例如,一家蔬菜加工企业,要对蔬菜供应商的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其农药使用情况、土壤质量等,在蔬菜进货时,要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生产过程控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进行监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要基于危害分析,例如在罐头食品生产中,杀菌工序是关键控制点,企业要监控杀菌的温度、时间和压力等参数,确保能够杀死有害微生物。要做好生产记录,包括生产时间、操作人员、设备运行情况、原料使用情况等,以便追溯。
产品检验和追溯体系: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体系,按照规定的检验项目和方法对成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且要建立食品追溯体系,能够从成品追溯到原料的来源和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例如,通过产品包装上的追溯码,消费者或监管部门可以查询到食品的原料产地、生产日期、加工批次等信息。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检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内部审核应由经过培训的内部审核人员实施,他们要按照预先制定的审核计划和审核标准,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检查。审核内容包括体系文件的执行情况、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效果、记录的完整性等。例如,每季度进行一次内部审核,审核人员检查生产车间是否按照程序文件进行操作,检验部门的检测记录是否完整等。
管理评审:企业的高管理者要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估。管理评审要考虑内部审核的结果、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更新、市场需求的变化等)、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实现情况等。根据管理评审的结果,企业可以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若发现食品安全目标中的产品合格率未达到预期,企业则需要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如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或员工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