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尺寸
长227*宽79*高248.5(mm)
外壳材质
V-0级ABS阻燃耐高温材料
防水等级
IP65级防水
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号
ZL 2022 3 0826971.7
发明专利证书号
ZL 2022 1 1295241.4
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
ZL 2021 2 0604498. 8
单路Zui大负载功率
1000W
支持电池类型
铅酸电池/鲤电池
充电Zui大电流
4.5A
通用网络
4G全网通/蓝牙
充电路数
12路
支持卡片种类
符合mifare标准的卡
工作频率
13.56MHZ
读卡时间
<0.3秒
环境温度
-25°C--50°C
支付方式
扫码/刷卡/蓝牙
输出控制方式
继电器输出
防水等级
IP65级防水
待机功耗
3.0W
输入电源
220VAC/50 Hz
输出电压
220VAC/50 Hz
工作电压
220VAC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在未来几年内有望逐步接近加油速度,但要完全媲美加油速度并实现广泛普及,可能还需要5- 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下是具体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
功率提升与技术优化:随着功率电子技术的突破,充电桩功率不断提高,如800V高压平台的普及、碳化硅(SiC)器件的应用等,可提升充电模块效率,支持更高开关频率,缩短充电时间。动态功率分配技术能在多车共充时自动合理分配功率,避免电网过载。
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智能化与AI驱动的发展,使充电桩能够基于用户行为、天气等数据,通过AI预测充电需求,动态调整电价和功率分配,提高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数字孪生技术可实时模拟充电桩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故障,减少因故障导致的充电延误。
面临的挑战
电网承载能力:高功率充电会给电网带来较大压力,需要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分布式储能、需求侧响应等技术的应用,以缓解峰值负荷问题。
成本因素:高功率充电桩的建设成本较高,如SiC芯片、液冷系统等关键部件成本昂贵,这会影响充电桩的大规模部署。只有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广泛应用。
标准化问题:国际和国内充电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同品牌、不同类型充电桩之间的兼容性存在问题,这限制了充电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综合来看,在技术持续进步以及产业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智能充电桩充电速度与加油速度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在一些特定场景和高端车型上,充电速度已经有了很大提升,能满足部分用户的快速充电需求。但要在所有场景下让智能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完全媲美加油速度,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在技术、成本、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