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模块的 LC 谐振回路(典型频率 110-205kHz)是低频辐射的核心源头。线圈电流谐波(如 3 次、5 次谐波)在 150kHz-30MHz 频段形成辐射场,其传播路径包括:
空间直接辐射:线圈作为环形天线,通过磁场泄漏形成辐射(电场强度与线圈面积、电流幅值成正比)。
传导耦合:高频噪声通过电源线、信号线传导至外部电路,形成二次辐射。
结构耦合:金属外壳缝隙、接口处的电磁泄漏加剧辐射强度。
根据 UL 2743:2023 版标准,无线充模块需满足以下要求:
功率限制:无线充电功率≤240VA,防止高功率运行导致辐射能量增加。
安全间距:线圈与金属外壳间距≥5mm,避免磁场集中引发涡流损耗。
接地连续性:外壳接地电阻≤0.1Ω,确保快速泄放静电与高频噪声。
近场扫描:使用 H 场探头(频率范围 100kHz-3GHz)扫描线圈表面,定位辐射热点(如线圈边缘、馈电点)。
频谱分析:通过 EMI 接收机(如罗德与施瓦茨 ESCI)检测 150kHz-30MHz 频段,识别谐波峰值(如 300kHz、600kHz)。
时域反射法(TDR):测量线圈寄生参数(电感 L、电容 C),验证谐振频率是否偏移设计值。
材料选型:采用 Mn-Zn 铁氧体(初始磁导率 μi=3000-5000),厚度 0.5-1.0mm,覆盖线圈下表面及边缘,抑制磁场泄漏。
安装工艺:使用导热胶(热导率≥2.0W/m・K)粘贴磁片,确保与线圈紧密接触,降低热阻(≤1.5K・cm²/W)。
磁片分割:将磁片切割为 4-6 块(尺寸≤20mm×20mm),避免大尺寸磁片因涡流导致发热。
绕线方式:采用双线并绕(线径 0.15mm×2),绞距 8-12mm,降低差模辐射(辐射场强可降低 10-15dB)。
馈电点设计:将馈电点移至线圈中心,减少边缘电流密度,优化磁场分布。
PCB 层叠:线圈层下方设置完整接地平面,通过过孔(直径 0.6mm,间距 3mm)连接内层地,形成镜像回流路径。
材料选择:采用 0.2mm 厚铝镁合金(电导率≥35MS/m),屏蔽罩与线圈间距 3-5mm,形成法拉第笼结构。
接缝处理:屏蔽罩接缝处采用导电橡胶条(压缩率 30%-50%,阻抗≤10mΩ)密封,防止电磁泄漏。
散热设计:屏蔽罩顶部开设蜂窝状散热孔(孔径≤3mm,间距 10mm),兼顾散热与屏蔽效能(屏蔽效能≥30dB)。
单点接地:将线圈地、驱动电路地与外壳地通过 0Ω 电阻单点连接,避免地环路(地环路面积≤1cm²)。
接地平面设计:采用 6 层 PCB(信号 - 地 - 电源 - 信号 - 地 - 信号),电源层与地层间距≤0.2mm,特性阻抗控制(USB PD 线 90±10Ω)。
外壳接地:通过 4 个弹簧顶针(弹力≥1N)连接 PCB 接地平面与金属外壳,接触电阻≤5mΩ。
阻焊层设计:线圈表面覆盖阻焊层(厚度≥25μm),防止铜箔氧化导致 Q 值下降(Q 值≥80)。
焊接质量:采用回流焊(峰值温度 245±5℃),确保线圈焊点饱满(润湿性≥90%),避免虚焊引发寄生参数变化。
表面处理:PCB 表面镀镍金(镍层厚度≥5μm,金层厚度≥0.05μm),提升抗氧化能力与导电性。
屏蔽效能测试:使用屏蔽室法(依据 IEC 62153-4-3),测试屏蔽罩在 150kHz-30MHz 的屏蔽效能,要求≥25dB。
线圈参数测试:使用 LCR 电桥(如安捷伦 E4980A)测量电感 L、品质因数 Q,要求 L = 设计值 ±5%,Q≥60。
热性能测试:在 50℃环境下满功率运行 2 小时,线圈温度≤85℃,磁片温度≤75℃。
辐射超标(如 300kHz):
传导超标(如 1.5MHz):
温湿度循环:-20℃至 60℃循环 50 次(升温 / 降温速率 5℃/min),测试后线圈电感变化≤3%,磁片无开裂。
盐雾测试:5% NaCl 溶液喷雾 48 小时,PCB 表面无锈蚀,屏蔽罩腐蚀速率≤0.01μm / 年。
机械冲击:50g(11ms)半正弦波冲击 3 次,线圈焊点无脱落,寄生参数变化≤5%。
首件检验:每批次生产前制作 3-5 个首件,进行全项 EMC 测试,确保整改措施有效。
在线检测:使用 AOI(自动光学检测)设备检查线圈绕制质量(线径偏差≤±5%,绞距偏差≤±10%)。
老化测试:成品在 50℃环境下满功率运行 24 小时,筛选早期失效产品(失效率≤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