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体系认证多依据 ISO 31000 及国内对应转化标准 GB/T 24353 - 2022 办理,以下是详细的办理条件、流程及注意事项,方便企业规范推进认证工作:
基础资质合规:企业需具备合法注册资格,持有有效营业执照,部分认证机构要求企业注册满 1 年,且有固定经营场所与社保缴纳记录;若涉及金融、医疗等特殊行业,还需提供对应行政许可文件,比如银行业的金融许可证、医疗行业的医疗器械相关合规证明,近 1 年无重大风险事故引发的重大损失或监管处罚。
体系搭建完备且运行达标:已建立文件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包含风险管理政策、评估方法、责任分工等框架内容,像风险评估报告、控制措施记录等核心文件需齐全。体系需有效试运行满 3 个月以上,且留存风险监测日志、演练报告等完整运行记录。
完成内审与评审闭环:至少开展 1 次覆盖全部门的内部审核,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形成闭环;高层管理者需完成管理评审,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进行评估并签字确认,明确后续改进方向。
人员与资源到位:配备熟悉 FMEA、HAZOP 等风险评估方法的人员,至少有 2 名持有 ISO 31000 内审员证书的内审员;为员工开展风险管理相关培训并留存档案,依据风险类型配备必要的防控资源,如数据加密工具、安全设备等。

体系搭建与试运行:企业先学习 ISO 31000 等标准,结合自身业务定制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准则和应对策略,开展全员培训普及风险知识。随后体系正式试运行,试运行周期不少于 3 个月,期间详细记录风险监测日志、应急演练等数据。
内部审核与整改:组建内审团队开展内部审核,生成内审报告,梳理体系运行中的漏洞;接着组织管理层进行管理评审,形成评审报告,针对两类报告中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完成整改并留存管理层签字确认的整改记录。
筛选机构并提交申请:优先选择经国家认监委(CNCA)备案且获 CNAS 认可的认证机构,避免无效证书。确定机构后,线上提交认证申请表,附上基础资质、体系文件、运行记录等材料,等待机构受理并生成受理编号。
分阶段认证审核:阶段为文件审核,认证机构核查提交的体系文件是否符合标准条款要求;文件审核通过后进入现场审核,审核组通过访谈员工、抽查业务流程、验证防控措施实操性等方式,确认体系与实际运营的一致性,若发现问题会提出不符合项。
获证与后续监督:企业完成不符合项整改并通过复核后,认证机构通常 1 周内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 3 年。获证后每年需接受 1 次监督审核,第 3 年到期前需申请再认证,以维持证书有效性。
机构选择需严谨:务必在认监委官网核实认证机构的备案资质,拒绝无资质的 “野鸡机构”,这类机构颁发的证书无行业认可度,还可能给企业带来合规风险;可优先选择 TÜV、CQC 等行业内公信力高的机构。
体系避免形式化:体系搭建要贴合企业实际业务,不同行业需侧重不同风险管控,如制造业重点关注供应链和生产安全风险,IT 行业聚焦数据安全风险,杜绝照搬模板。要确保体系落地执行,避免仅为认证准备文件,而无实际防控动作。
材料与记录需规范:所有提交的材料需加盖企业公章,体系运行记录、培训档案、合同等要保证连续性和完整性,比如业务合同需附带验收记录,以此证明体系与实际业务深度融合,避免因材料缺失或不规范被审核退回。
重视获证后维护:证书并非一劳永逸,需按要求配合每年的监督审核,每季度及时更新风险库,根据市场环境和业务变化优化防控措施;若未按时参与监督审核,可能面临证书暂停甚至撤销的后果。
把控行业特殊要求:特殊行业需额外满足专属合规条件,如金融企业需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医疗企业需契合 ISO 1497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办理时需提前准备好对应的合规证明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