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抗震设防需安全检测鉴定机构
学校抗震安全检测鉴定规范要求,关于提高办学机构安全管理的措施有哪些;一、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不明和管理不善往往是造成幼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案例中的幼儿园必须建立一整套系统、完善、责任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度要明确规定全园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安全工作的内容、责任人和奖惩办法,将安全工作制度化,责任落实到每位教职工,做到责任分明、管理科学、奖惩严明。从园长开始,要层层、岗岗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每个人的安全工作内容及具体责任,将安全工作融入每个人的岗位工作之中。二、完善安全管理流程,并组织学习:该幼儿园应该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安全管理流程,让全体教职工明确安全隐患排查的全过程,清晰地知道自己处在哪个环节、应该做哪些工作、承担哪些责任等等。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环形管理,每周各班级、各部门应对自己的管辖范围进行细致的安全隐患检查,并及时填写《安全隐患排查表》,及时上交园长室;由相关人员对全园的安全隐患进行汇总、分类;交由后勤部门进行维修或添置采购;维修或采购人员在《安全隐患排查表》上签署自己排除隐患的时间及方法;相关班级或部门对隐患排除情况进行验收,确认修好后签字;幼儿园分管领导对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进行检查、认可、签字;发放《安全隐患排查表》,在表格设计上要包含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利于工作的落实。
一、学校抗震安全检测鉴定规范要求——中小学建筑抗震性能检测鉴定的重要意义:
1.1 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提高,原设计“先天不足”
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2008) 的有关规定,校舍工程属于乙类建筑,即重点设防类。该标准第3.0.3
条款规定: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按此标准建湖学校应按乙类7
度设防,而95%以上学校建筑设计时是按丙类6 度设防,故远达不到抗震要求、难以通过。
1.2 校舍建筑结构体系存在明显不合理
许多既有校舍建筑使用时间长,校舍陈旧。而校舍建筑又普遍存在着开间大、横隔墙较少、门窗占用面积大的特点。校舍建筑楼内交通面积较大,而走廊、楼梯间相对来说是建筑物抗震较薄弱环节。还存在将楼梯间布置在建筑物端部等不合理的情况,许多校舍建筑存在着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均较差、抗震能力低的问题。采用框架结构的,普遍为单跨框架带悬挑走廊的形式,又缺少多道防线的基本要求。
1.3 施工质量不佳,未严格按图纸施工
经现场检测后与设计图纸对比,部分校舍圈梁构造柱设置与建筑施工图不相符,纵横墙交接处咬槎一般,拉结钢筋或芯柱配筋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预制板端未设拉接筋或不起拉接作用。抽样检测后发现砌筑砂浆饱满度不够或者强度有问题,混凝土梁柱抗压强度值偏低。
2 对不同校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1.1 砌体结构校舍建筑的抗震特点
大部分正在使用的校舍建筑为砌体结构。砌体结构属于脆性材料结构,通过砌块和砂浆的互相作用及纵横墙的拉结而达到具有一定承重能力和抗震性能。砌体结构的抗拉、弯、剪的强度较其抗压强度低,砌块之间的连接较差,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等加强措施,但当遇到强震时,在复杂的地震波作用下,砌块之间的连接容易被破坏,导致砌体离散,受力构件破坏,建筑物垮塌。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校舍建筑的抗震特点
也有很多正在使用的校舍建筑属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建筑整体抗震性能较好。但通过历次震害发现,框架结构填充墙破坏严重。地震后很多看似破坏严重的框架结构,主要是维护结构的破坏。填充墙对于框架结构的抗震贡献必须被充分认识。填充墙不是简单地降低结构自振周期,还可以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填充墙与框架梁、柱的构造连接应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