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905标准905协议认证过检
过检905认证全包费用周期
近年来关于网约车也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网约车的政策,也加强了对网约车出租公司平台的监管,我司也一直在关注着网约车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网约出租车智能车载终端领域,目前我司协助辅导了几十家网约车公司,成功帮他们过检了交通部905标准,现在网约出租车市场安装的车载智能终端过检905标准是zui低要求也是zui低门槛,只要装车的车载智能终端都必须要过这个标准,很多当地运管局和招投标方都有这方面的要求,运营商的车载智能终端没有过检905标准是没办法装车取得营运证的,车载智能终端厂家没有过905标准是没办法参加招标投标项目和大型运营商招标投标采购项目的。
交通部JT905.2-2014标准
而对于车载智能终端厂家而言过检交通部905标准也并不容易,不仅过检费用高,耗费的时间成本也比较高,测试过程遇见个小问题还好,如果问题比较多整改时间比较长,不仅耗费时间整改,重新测试还得再排队测试,一般企业送检三四个月才拿到报告,有些半年拿到报告都很正常,有的更离谱的是送检一年多才拿到报告,对于很多企业这样的时间成本是耗费不起的,很多企业都是等着这个报告参加招标投标或者投入运营项目。
因为905这个标准里面涉及到产品硬件的要求和软件协议的要求,特别是软件协议,功能测试测试这块很多厂家去过检也都不是很顺利,在这一块我们能够提供技术的支持,在正式送检前我们能够跟企业技术一起交流解决关于存疑的一些问题,以致于正式送检能够更快顺利的通过,而不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本身对标准理解的不够透彻,以至于正式送检的时候测试一大堆问题,在实验室整改浪费一大堆时间。
我司一直专注于交通部部标的过检,目前协助上百家企业成功过检交通部标准并取得相关报告,目前我们服务的标准有如下:
针对于硬件车载终端标准:
JT/ T 905-2014《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第 2 部分:运营专用设备
深圳过检交通部905认证zui快周期
有人认为,对网约车实行许可制与当下简政放权、不新设行政许可的施政方针相悖,出租汽车改革在对待新生事物方面,没有坚持互联网思维、违背法治精神。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规范网约车运营行为,既是有效约束网约车带来的诸如平台与驾驶员、乘客契约关系不明,法律责任界定不清等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
2004年第412号令设定了三个行政许可项目: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车辆运营证和驾驶员客运资格证核发。将网约车服务列为许可项目,是因为包括网约车在内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是直接涉及公共安全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等的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
交通运输部2014年出台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明确,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七座及以下乘用车和驾驶劳务为乘客提供出行服务,并按照乘客意愿行驶,根据行驶里程和时间计费的经营活动,包括巡游式和预约式出租汽车经营方式。网约车使用了互联网这种新的约车技术,但其依然是依靠占用道路资源开展营运活动,其本质依然是“为乘客提供位移服务”的出租汽车。
交通运输部依法将网约车这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事物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围,坚持了法治思维和依法治理原则,体现了积极履责、开放包容的态度。
交通部指出,交通运输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鼓励和发展新业态的初衷是激发市场活力,努力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而一些网约车平台公司在发展壮大之后,不是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而是挖空心思的侵害司机和乘客利益。这些企业仅仅将网约车作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没有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放在心上,只顾看投资人的脸色,不考虑乘客的感受与体验,也不考虑司机的客观需要。
交通部指出,网约车企业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必须要承担承运人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检验网约车发展的标准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乘客和司机是网约车企业的“衣食父母”,是其走远做强的“资本”,正是他们的选择撑起了企业的“流量估值”和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乘客和司机的选择,再大的网约车平台终将会轰然倒塌。
交通部强调,合力促发展。政府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创新,守住底线,统筹新老业态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用市场的力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企业必须要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依规经营,公平有序竞争,努力提升服务,让乘客出行更安全便捷,让司机工作更有尊严,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