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整个互联网圈热议的话题就是TK的美国市场是否还能保住了?目前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次TK真的是遇上了大麻烦了,Zui后的结果大概率会卖给微软。
至于到底会不会全面封禁,目前还是得看川老师的脸色。
其实川老师这次之对TK下狠手,Zui主要的还是因为TK挑战了老美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地位,完全打的FB找不到北,我们在听证会上会看到小扎连老脸和人设都豁出去不要了,Zui后公然的站出来污蔑。
这个错不在TK,TK已经做得足够了,错就错在了时机、错在了2020年这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年份。
毫无疑问TK是一款非常的产品,无论是用户体验、内容的制作、精准的算法推荐、牛叉的运营团队,这是一款已经被市场证明过的,足以让国人骄傲的产品!
作为被TK全面碾压的竞争对手,各种抄袭模仿,Zui后却依然被牢牢甩在身后。小扎该有多么的恨和怕TK,看着听证会上那义正严辞,不惜打破人设的嘴脸就知道了。
在利益的驱使下,小扎毫无疑问的站在了川老师的阵营,这次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东西都无关,只关乎利益!
谁知道小扎在背后默默使了多少力气呢?
而这次的TK风波对于跨境电商人,对于亚马逊卖家来说影响几何呢?
由于DY在国内的商业化进程实在是太火热了,众多的亚马逊卖家瞅准了TK的短视频赛道,纷纷都想着抓住TK的流量红利期,提前布局,提前抢占坑位!
于是在众多的TK培训机构的疯狂宣传下,加上国内DY商业化进程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亚马逊卖家开始重视起了短视频,几乎毫无争议的都认为TK会是跨境电商的下一波风口!
结果可想而知,完全没玩儿过短视频的亚马逊卖家开始研究怎么下载TK,用什么软件二次搬运和剪辑,用什么方法来消重,用什么方法来维持账号的稳定,搬运什么样的内容等等。
Zui后疯狂收割的TK培训机构在众多跨境电商卖家对于TK认知尚浅的情况下,利用认知差让自己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挣得盆满钵满,各种所谓的“大航海”、实操班等等。
而大批的跨境电商行业的创业者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熬夜去研究视频搬运、消重、二次剪辑等等,甚至牺牲了自己管理团队和管理账号的宝贵时间。
忙吗?当然,忙对了吗?未必。
对于创业者来说Zui宝贵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TK之后,带来的是什么呢?那些靠着二次搬运和剪辑积累的几十万粉丝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
一旦平台开始对于此类二次搬运剪辑的账号进行限流,我们之前所做的努力又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呢?更何况现在连app本身的前途都不明朗,盲目入场后就是两眼一抹黑。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千万不要被人的思维给带偏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所有的跨境电商卖家,所有的看过我文章的粉丝们,当下的时间点不要继续在TK上浪费自己的时间了。当下的时间点,Zui适合的就是观望和静待,看看川老师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还是那句话:“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已经花费大量时间的卖家也不要懊恼,毕竟自己也实实在在的积累了一些经验。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而对于亚马逊卖家来说,在TK的大门暂时关闭的当下,在站内的cpc花费居高不下的当下,我们何不把目光投到站外的渠道呢?
竞争对手之间的比拼更多的就是流量渠道上的比拼,谁能够多一个更稳定更优质的流量渠道,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一般来说站外的渠道我们会分为deal站和FB群组,很多卖家不知道如何去区分服务商是否是靠谱的?
评估一家站外服务商水平的高低,不是看网站效果如何。毕竟dealnews, techbargain,bensbargain这些,渠道是一样的,Zui多是收费的微小差别。
至于效果的强弱,和产品本身相关,和网站流量相关,与服务商的关系并不大。
Facebook群组发帖就不一样了,入行门槛很低,低到谁人都可以声称自己可以发Facebook Deal群组。
就像郭德纲吐槽说“我们相声入门门槛很低,入行在山脚下,但成大师在山顶”。
谁都可以在FB上找到十几个发帖人,将deal发给她们。但Zui终拉开效果差距的,是这个服务商能发帖给多少个管理员。十几人,几十人,一百多人,二百多人还是更多?
以及,对不同的群组适合什么类别的产品有多么深刻的了解,这些都是影响出单的因素。
同相声一样,Facebook群组发帖入行容易,但想提高爆单的概率就要不断的精进渠道,加强关系这些是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渠道积累和关系铺垫的。
市面上做站外渠道的服务商实在是太多,鱼龙混杂,各种坑实在是太多,对于亚马逊卖家来说如果不去仔细辨别,很容易花钱不讨好!
跨境电商这个行业要玩得好真的很不容易,在产品过于同质化的当下,没有资金实力做出差异化,唯有在流量渠道的布局上胜人一筹才能够抢占竞争优势,要不然你凭什么能赚别人赚不到的钱呢?
而对于未来扑朔迷离的TK,所有卖家当下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一旦时机到来,入场的时候一定要快准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