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电商平台汹涌来袭
以冷冻食品为内容的垂直B2B电商平台到底有多火?我们梳理一下近年来兴起的此类平台,就可窥见一斑。
2015年年初,专门做冷冻生鲜商品销售的冻品互联上线,目标是为中小餐饮企业提供每日的冷冻食材。其创始人黄玮惟称:“生鲜电商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为了避免卷入生鲜市场大战,才选择了冷冻食品。”
其基于*新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电子交易平台、供应链管理系统和物流系统,上线几个月就获得了上千万的Pre-A轮融资。其交易窗口“冻冻”所提供的移动电商平台服务矩阵,直接沟通了供应商和餐饮商家的信息交互和供需需求,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设备帮助供需双方完成了*低成本、*直接化、*安全化的产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指导、在线购买、网上交易等商务活动,节省了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
几个月之后,一家叫做福建冻品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冻品在线”)的企业在福建成立,并在10月份开始地面推广,个由冻品行****+互联网公司高管组成的更加专业的团队,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冻品在线启动之初就获得近千万的种子天使。紧接着在11月下旬,林志勇和自己的联合创始人也开始被北京的多个**风头机构频频约见,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目前多个意向投资机构已经进入合同谈判阶段。
这两个垂直B2B电商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相似的是都以冷冻食品销售为主,前者依托一个肉制品经销商的货源高度聚焦,仅销售19个SKU(库存量单位,区分单品)的冻肉类产品,而后者有数十个品牌的厂家直供,产品更为丰富,包含各种类型的近200个单品。
但和冷冻食品相关的电商平台绝不仅仅只有这两个,其他的生鲜平台有的也附带销售一些冻品。
创立于北京的餐饮供应链平台——天平派,去年8月份开始立项,10月份拿到天使投资,随后开始产品研发,并在2015年1月初产品上线,3月份正式开始线下推广,并很快拿到A轮投资,如今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其北京市场已经比较稳定。据其创始人朱保举介绍,11月份开始拓展上海市场,很快会进入深圳和广州。
天平派定位的是餐饮供应平台,所包含的产品类型非常广泛,不仅有生鲜蔬菜,还有粮油酒水等,但冷冻食品**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而类似的餐饮供应链平台,还有“有菜”、“链农”、“美菜”、“大厨网”等。
还有一些立足区域的餐饮链供应平台,比如今年5月21日成立于郑州的“莲菜网”,其业务范围覆盖河南,目标是平交易额年内突破10亿元,3年突破50亿元。
这部分的交易平台大部分都是全品类,涵盖了餐饮终端所有的需求,包括粮油酒水、生鲜蔬菜、水产海鲜、冷冻食品等,甚至有些还包括了厨房用品等。但全品类一站式满足是**模式,还是垂直在冷冻食品领域是**模式,目前还没定论。
但这并不妨碍垂直电商平台对冷冻食品的兴趣。似乎在一夜间,冷冻食品成了各种食品类垂直电商平台眼中的宠儿,这和冷冻食品固有的销售模式有关,与其背后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市场空间巨大,吸引无数目光
冻品在线APP产品正式上线之前,林志勇曾让推广人员在福州做了一次大范围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在预料之中,得来的数据比预期的还要好,也证明了其以冷冻食品作为切入小终端客户需求的切口的正确性。
冻品在线调查人员张观亮提交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其调查走访的对象中,套餐快餐类餐馆的数量占到调查对象的大多数,有32家,约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5%左右;是捞化类餐馆,有8家,约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1%左右;麻辣烫类餐馆有8家,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1%;炖罐类餐馆5家,占调查对象总数的7%;其他类别餐馆数量为18家,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5%左右。
从采购食材的品类来看,快餐套餐类餐馆对于冻品食材的需求率约占到其所有食材总数的35%左右;捞化类餐馆对于冻品类食材的需求量较大,约占其所需食材的60%-70%;麻辣烫类餐馆对于冻品类食材的需求率也都能占到60%-70%。
从采购频率和单次采购金额上看,所调查的中小餐馆采购频率多为每天进行进货采购,约占调查总数的65%左右,1-2天才进行采购的约占30%左右;在单次采购金额上,金额在300-400元的占到多数,有47家,约占调查总数的66%,其余部分则为单次采购金额在400元以上,这部分占到调查总数的34%。
根据这样的调查情况,可以大致估算一下冷冻食品类垂直电商平台所生存的市场土壤。依据餐饮业公布的数据,中国餐饮营业额市场规模达到3万亿元,餐饮行业食材市场容量1万亿元以上,其中速冻食材按照占比30%计算,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元。其中速冻猪、牛、羊、鸡副等冷冻肉类占比45%,速冻海鲜占比15%左右,速冻米面占比20%左右,速冻火锅丸子烧烤类占比10%,速冻蔬菜占比5%,其他5%。
按照餐饮食材中30%的占比来估算冷冻食材所占的比重,很明显是保守的估计,但即便如此,这也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也难怪有这么多人盯上了这块蛋糕。
渠道可塑性强,平台竞相角逐
除了巨大的市场土壤,与传统冷冻食品营销模式相比,电商平台的先进性,传统冻品销售模式的可塑性,以及丰厚的利润空间,也是众多全品类和垂直类电商平台普遍看好的重要因素。
“餐饮终端的采购需求是本来就存在的,我们只是去用互联网重塑模式,提升效率,而不是去凭空创造,会容易很多。”林志勇告诉记者,与这两年兴起的打车软件等不同,那需要靠巨额的补贴来培养司机和乘客的需求,而餐饮终端对冷冻食品的采购需求不用培养,现在只是在借助互联网工具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就是不需要烧钱,反而一直在盈利。
在*终确定以冷冻食品为切入点之前,林志勇其实也考察了多个领域,如蔬菜和常温快消品,综合比较下来,还是冷冻食品更具优势。
冷冻食品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质量价格相对稳定,保质期长,几乎是零损耗。尤为关键的是,在冷冻食品现有的流通模式中,存在大量的太多层级的资源浪费,在渠道重塑之后,这些都是电商平台可以挖掘的利润空间。
一般而言,冷冻食品出厂时的毛利空间都可以达到40%以上,在目前的销售模式中,厂家*后得到的净利只有3%左右,在流通过程中,营销费用、通路费用、搭赠、人员费用以及多层级的经销商,把这些利润都分流掉了。如果借助电商平台,理论上而言这些隐形的成本都可以节省。
对于中小型餐饮商家而言,如何节省成本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现在大多数中小餐饮客户都与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是非常松散的,电商平台借助规模化形成的价格优势,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很容易就可以将客户拉拢过来。在记者采访的几个电商平台中,他们也都对此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