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的布局安排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布局要点:
居住社区:
既有社区改造:对于既有居住社区,要因地制宜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具备安装条件的社区,应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充电车位,建立充电车位分时共享机制。例如,可通过优化停车位布局、划定专用充电区域等方式,为居民提供充电便利。
新建社区预留:严格落实新建居住社区配建要求,确保固定车位具有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预留安装条件时需将管线和桥架等供电设施建设到车位,以满足直接装表接电需要。
城市公共区域:
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布局,加大外围城区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力度。在商场、写字楼、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停车场配置公共充电设施,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高速公路服务区:加快制定各省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分阶段覆盖方案,明确高速公路快充站建设标准规范,将快充站纳入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套基础设施范围。力争到2025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
特定场所:
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业园区:这些场所的内部停车场要加快配建相应比例的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满足公务用车和职工私家车的充电需要。鼓励单位和园区内部充电桩对外开放,提升公共充电供给能力。
交通枢纽: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停车场配置公共充电设施,方便旅客使用电动汽车出行。
县城与乡镇: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关要求,加快补齐县城、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实现电动汽车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优先在企事业单位、商业建筑、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配置公共充电设施。
技术与模式创新:
智能有序充电:引导居民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加快开展智能有序充电示范小区建设,逐步提高智能有序充电桩建设比例。通过峰谷电价政策等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在用电低谷期充电。
车网互动:支持电网企业联合车企等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融合创新平台,开展跨行业联合创新与技术研发,加速推进车网互动试验测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
私桩共享:对于私人充电桩,通过加装通信模块等方式使其具备共享功能,让私人充电桩的用户可将空闲时间开放给其他新能源车主付费使用,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
充电桩的布局安排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场景的需求、土地资源、电力供应等因素,结合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以构建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