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搪瓷食品接触材料2004-64 DGCCRF 2004-64铅、镉、六价铬溶出检测实操指南
引言:搪瓷出口法国的 “合规生死线”
作为专注搪瓷食品接触材料生产十五年的工厂负责人,我深知 “合规” 是出口贸易的底线,更是企业的生命线。搪瓷凭借耐高温、耐腐蚀、易清洁且质感厚重的特性,在法国市场备受青睐 —— 从家庭厨房的煎锅、炖盅,到餐厅的餐盘、咖啡壶,再到食品加工厂的储存容器,搪瓷制品几乎覆盖了全场景食品接触需求。
但法国市场的准入门槛向来严苛,DGCCRF 2004-64 法规《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作为监管核心,对搪瓷制品的重金属溶出量提出了近乎 “苛刻” 的要求。尤其是铅、镉、六价铬这三类有毒重金属,一旦溶出超标,不仅会导致产品被海关扣留、销毁,还会让企业登上法国 “重点监管黑名单”,彻底失去这片核心市场。过去三年,我们见证了近十家同行因重金属溶出不合格,损失百万级订单甚至被迫退出法国市场。
本文将以工厂生产和出口实操为核心视角,从搪瓷材质特性出发,深度拆解 DGCCRF 2004-64 法规要求,详解铅、镉、六价铬溶出检测的核心流程与关键控制点,结合真实行业案例给出可落地的合规策略,为同类企业打通法国市场提供 “拿来即用” 的实战方案。
搪瓷材质解析:食品接触场景的 “安全载体” 与风险点
搪瓷(Enamelled objects)本质是 “金属基体 + 无机釉层” 的复合材质,核心生产工艺为 “金属坯体预处理→施釉→高温烧制”。其安全性主要依赖釉层的致密性和稳定性,但生产过程中若原料、工艺出现偏差,极易导致重金属溶出风险。
(一)搪瓷的定义、成分与应用场景
核心成分:金属基体多为低碳钢、铸铁或铝,釉层主要由二氧化硅、硼砂、长石等无机原料构成,部分彩色搪瓷会添加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
核心特性:釉层经 800-900℃高温烧制后,形成致密的玻璃质薄膜,隔绝金属基体与食品接触,兼具金属的强度和玻璃的耐腐蚀性。
应用场景:
烹饪器具:煎锅、汤锅、烤盘、砂锅(需承受 200℃以上高温);
餐具:餐盘、碗、水杯、咖啡壶(常规温度接触,部分涉及热水冲泡);
食品储存容器:密封罐、储物桶(长期接触食品,部分涉及酸性、油性食材)。
(二)搪瓷的重金属溶出风险来源
搪瓷的铅、镉、六价铬溶出风险,主要集中在 “釉层原料” 和 “生产工艺” 两大环节,具体风险点如下:
风险来源 | 铅溶出风险 | 镉溶出风险 | 六价铬溶出风险 | 高风险关联场景 |
釉料配方 | 传统釉料用氧化铅作为助熔剂,降低烧制温度 | 彩色釉料中添加氧化镉作为着色剂(如红色、黄色釉) | 釉料中含铬酸盐杂质;回收釉料中铬元素超标 | 低温烧制(<750℃)、釉料未完全熔融 |
着色颜料 | 装饰图案使用含铅颜料(如釉上彩颜料) | 颜料中镉含量未做管控 | 防锈底漆含六价铬化合物 | 图案直接接触食品、二次烘烤不充分 |
金属基体 | 铸铁基体含铅、镉杂质;表面预处理不彻底 | 铝基体中镉元素残留 | 金属基体镀铬层氧化生成六价铬 | 釉层破损、基体暴露 |
烧制工艺 | 烧制温度不足、保温时间短,釉层孔隙率高 | 施釉厚度不均,局部釉层过薄 | 冷却速度过快,釉层产生微裂纹 | 批量生产时窑温波动、坯体摆放过密 |
(三)法国市场对搪瓷的特殊需求
法国消费者对搪瓷制品的需求,除了美观、耐用,更看重 “食品安全与环保”:
偏爱无彩色装饰的纯色搪瓷(如白色、米色),认为减少着色剂使用可降低重金属风险;
烹饪类搪瓷器具需适配电磁炉、烤箱等多种加热方式,要求釉层在骤冷骤热下不脱落;
注重产品溯源,要求企业提供原材料检测报告、生产工艺说明及第三方检测证书。
DGCCRF 2004-64 法规解读:搪瓷重金属溶出的 “硬性标尺”
DGCCRF 2004-64 法规由法国竞争、消费与反欺诈总局(DGCCRF)制定,是法国监管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的核心法规,其对搪瓷制品的重金属溶出要求,既延续了欧盟框架法规(EC)No 1935/2004 的核心原则,又在限值、检测方法上做出了更细化、更严苛的规定。
(一)法规的性与适用范围
该法规直接适用于所有进入法国市场的搪瓷食品接触制品,无论是否为法国本土生产,均需通过铅、镉、六价铬溶出量检测并符合限值要求。法国海关对进口搪瓷制品的抽检率高达 40%,且检测机构必须是法国认可的实验室(如 Bureau Veritas、Intertek 法国分公司),企业自送检测报告需经 DGCCRF 核验,否则视为无效。
(二)核心限值要求:三类重金属的 “合规红线”
DGCCRF 2004-64 法规根据搪瓷制品的 “使用场景”(常规温度 / 高温)和 “接触面积”,制定了差异化的溶出量限值,核心逻辑是 “接触风险越高,限值越严格”。
1. 常规场景限值(适用于常温接触、非烹饪类制品,如餐盘、水杯)
重金属类型 | 溶出量限值 | 检测条件 | 适用产品 |
铅(Pb) | ≤0.8 mg/dm² | 4% 乙酸浸泡,22℃±2℃,24 小时 | 所有搪瓷食品接触制品 |
镉(Cd) | ≤0.07 mg/dm² | 4% 乙酸浸泡,22℃±2℃,24 小时 | 所有搪瓷食品接触制品 |
六价铬(CrVI) | ≤0.05 mg/dm² | 4% 乙酸浸泡,22℃±2℃,24 小时 | 所有搪瓷食品接触制品 |
2. 高温场景限值(适用于烹饪类、高温接触制品,如煎锅、烤盘、砂锅)
重金属类型 | 溶出量限值 | 检测条件 | 适用产品 |
铅(Pb) | ≤0.5 mg/dm² | 4% 乙酸浸泡,煮沸 30 分钟后冷却至 22℃,累计浸泡 24 小时 | 烹饪用搪瓷器具、高温储存容器 |
镉(Cd) | ≤0.05 mg/dm² | 4% 乙酸浸泡,煮沸 30 分钟后冷却至 22℃,累计浸泡 24 小时 | 烹饪用搪瓷器具、高温储存容器 |
六价铬(CrVI) | ≤0.03 mg/dm² | 4% 乙酸浸泡,煮沸 30 分钟后冷却至 22℃,累计浸泡 24 小时 | 烹饪用搪瓷器具、高温储存容器 |
3. 特殊要求:装饰区域与非装饰区域
若搪瓷制品的装饰图案直接接触食品(如餐盘内壁图案),其重金属溶出量限值需在上述标准基础上降低 30%;
釉层破损后暴露金属基体的制品,需额外检测基体的重金属溶出量,限值与釉层一致。
(三)与欧盟其他标准的核心差异
相较于欧盟(EC)No 1935/2004 框架法规及德国 LFGB、西班牙 RC 3/2013 等成员国标准,DGCCRF 2004-64 法规的独特性体现在三点:
明确将六价铬列为搪瓷制品的 “强制检测项目”:多数欧盟成员国仅要求检测铅、镉,六价铬为 “推荐检测项”,而法国直接将其纳入必检范围;
检测条件更贴近实际使用场景:针对烹饪类搪瓷器具,专门设置 “煮沸 + 浸泡” 的复合检测条件,模拟日常烹饪的高温酸性环境;
限值更严苛:六价铬高温场景限值仅为 0.03 mg/dm²,远低于德国 LFGB 的 0.05 mg/dm²,铅、镉限值也比欧盟平均标准低 20%-30%。
三类重金属溶出检测:合规通关的 “核心工序”
铅、镉、六价铬均为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铅会损害神经系统和肾脏,尤其影响儿童智力发育;镉会导致骨骼病变和肾功能损伤;六价铬具有强氧化性和致癌性,短期大量摄入可引发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DGCCRF 2004-64 法规将这三类重金属溶出检测列为搪瓷制品的 “准入必检项”,检测结果直接决定产品能否进入法国市场。
(一)检测核心原理与通用流程
1. 通用检测原理
以 4% 乙酸溶液(模拟醋、柠檬汁等酸性食品)作为萃取介质,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使搪瓷釉层(或暴露的金属基体)中游离的铅、镉、六价铬离子溶出到溶液中。通过专业仪器定量检测溶液中重金属浓度,结合接触面积、溶液体积等参数,计算单位面积溶出量(mg/dm²),与法规限值对比判定是否合格。
2. 通用检测流程
样品制备:从同一批次产品中随机抽取 3-5 件成品,清洗后测量与食品接触的表面积(至 0.1 dm²);
萃取处理:按规定液料比(2 mL/cm²)加入 4% 乙酸溶液,在对应温度条件下密封浸泡;
溶液处理:浸泡结束后,过滤萃取液去除杂质,部分项目需进行显色反应(如六价铬);
仪器检测:采用专用仪器检测溶液中重金属浓度;
结果计算与判定:根据公式计算溶出量,所有样品结果均低于限值且平行样误差≤10%,判定为合格。
(二)各项目详细检测标准与程序
1. 铅(Pb)溶出量检测
检测标准:遵循法国国家标准 AFNOR NF T 51-005;
仪器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
关键步骤:
1. 样品处理:用去离子水冲洗样品 3 次,晾干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接触面积,对于有装饰图案的样品,需单独标记装饰区域并分开检测;
2. 萃取:按 2 mL/cm² 加入 4% 乙酸溶液,常规场景在 22℃浸泡 24 小时,高温场景煮沸 30 分钟后冷却至 22℃,继续浸泡 21 小时;
3. 仪器校准:用 0.01-10 mg/L 的铅标准溶液校准仪器,确保检测精度;
4. 结果计算:溶出量(mg/dm²)=(检测浓度 × 溶液体积)/ 接触面积。
2. 镉(Cd)溶出量检测
检测标准:遵循法国国家标准 AFNOR NF T 51-005;
仪器选择:ICP-MS(优先)或 AAS;
关键步骤:
1. 样品处理:与铅检测一致,需特别注意样品边缘、接口等易藏污纳垢的部位,清洗时用软毛刷轻刷;
2. 萃取:与铅检测的温度、时间条件完全一致,同一萃取液可用于铅、镉检测;
3. 检测要点:镉的检测限需控制在 0.001 mg/L 以下,避免因仪器精度不足导致结果偏差;
4. 结果判定:若检测结果低于仪器检测限,按 “未检出” 记录,视为符合限值要求。
3. 六价铬(CrVI)溶出量检测
检测标准:遵循法国国家标准 AFNOR NF T 90-048;
检测方法: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仪器选择: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计;
关键步骤:
1. 样品处理:用去离子水冲洗后,需在 60℃烘箱中烘干 1 小时,去除表面水分对检测的影响;
2. 萃取:常规场景 22℃浸泡 24 小时,高温场景按铅、镉检测的煮沸 - 浸泡流程,萃取液需在避光条件下保存;
3. 显色反应:取 10 mL 萃取液,加入 2 mL 二苯碳酰二肼显色剂,摇匀后静置 10 分钟,此时六价铬会与显色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4. 仪器检测:在 540 nm 波长下,用分光光度计检测溶液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六价铬浓度;
5. 干扰排除:若萃取液中存在铁离子、铜离子等干扰物质,需提前加入磷酸溶液屏蔽干扰。
(三)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
作为工厂检测负责人,我深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依赖实验室操作,更与产品生产全流程密切相关。以下是影响检测结果的核心因素及工厂端的控制措施:
影响因素 | 具体影响 | 工厂控制措施 |
釉料质量 | 釉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直接导致溶出量不合格 | 1. 选用无铅无镉无铬釉料,要求供应商提供 DGCCRF 合规报告;2. 每批次釉料进厂后,用 XRF 快速筛查重金属含量 |
烧制工艺 | 温度不足、保温时间短,釉层未完全熔融,孔隙率高,重金属易溶出 | 1. 烧制温度严格控制在 850-900℃,保温时间≥2 小时;2. 窑炉内安装多点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温度均匀性 |
样品清洗 | 表面残留油污、灰尘,导致检测结果偏高 | 1. 工厂自检前,用去离子水 + 中性洗涤剂清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 5 次;2. 送第三方检测的样品,按检测机构要求进行预处理 |
液料比偏差 | 溶液体积与接触面积比例不当,导致计算结果失真 | 1. 测量样品接触面积,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萃取溶液;2. 制作专用样品固定装置,确保溶液完全覆盖接触区域 |
仪器精度 | 仪器未校准或精度不足,导致检测数据偏差 | 1. 每月用标准溶液校准 ICP-MS、分光光度计等设备;2. 每年送设备到机构进行计量检定 |

行业案例分析:成败之间的 “合规启示”
在十五年的出口历程中,我们亲历了诸多同行的成功与挫折。以下两个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搪瓷制品重金属溶出合规的核心逻辑,值得所有同类企业借鉴。
(一)成功案例:某山东搪瓷厂三年占据法国烹饪器具市场 25% 份额
这家工厂专注于出口法国烹饪类搪瓷制品(煎锅、汤锅),其成功的核心在于 “全链条合规管控”。
关键做法:
1. 原料管控:与德国某釉料供应商签订合作协议,釉料铅、镉、六价铬含量均低于检测限,每批次均提供法国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
2. 工艺优化:采用 “二次施釉 + 高温烧制” 工艺,第一次施釉后烧制 800℃,第二次施釉后烧制 880℃,确保釉层致密无孔隙;
3. 检测前置:
工厂自建实验室,配置 ICP-MS、分光光度计等设备,每批次产品出厂前进行 外观检查和 15% 重金属溶出全检;
每季度送样到法国 Bureau Veritas 实验室进行 “盲测”,对比工厂自检结果,确保数据一致;
4. 客户沟通:根据法国消费者习惯,推出无彩色装饰的纯色系列产品,减少着色剂带来的合规风险。
成果:该企业产品连续五年通过法国海关抽检,三类重金属溶出量均低于限值的 50%,凭借稳定的合规性和优良的耐高温性能,与法国两大厨具连锁品牌建立长期合作,2023 年市场份额达到 25%。
(二)失败案例:某浙江搪瓷厂因六价铬超标,损失 800 万订单
这家工厂生产搪瓷餐盘出口法国,2021 年一批价值 120 万欧元(约 800 万人民币)的货物在法国海关抽检时被判定不合格。
失败原因:
1. 原料投机:为降低成本,将回收釉料与新釉料按 1:3 比例混合使用,回收釉料中六价铬含量超标,导致成品溶出量达 0.08 mg/dm²(高温场景限值 0.03 mg/dm²,超标 167%);
2. 工艺失控:为提高产能,将烧制保温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 小时,釉层未完全熔融,产生微裂纹,加速了六价铬溶出;
3. 检测脱节:仅依赖工厂自检,未送法国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核验,自检时未模拟高温场景,导致问题未被发现;
4. 认知误区:认为 “餐盘属于常规温度接触产品,无需按高温场景检测”,但法国消费者常将餐盘用于盛放热食(如刚出锅的菜肴),海关抽检时直接采用高温检测条件。
后果:货物被扣留销毁,企业承担往返运费、销毁费及违约金共计 300 万元;被 DGCCRF 列入 “重点监管名单”,后续出口抽检率提升至 ;合作客户终止长期协议,企业彻底退出法国市场。
(三)案例核心启示
原料是根本:任何 “降低成本、混合回收原料” 的投机行为,都是合规的 “致命隐患”,优质原料是重金属溶出合格的基础;
工艺是关键:烧制温度和保温时间直接决定釉层致密性,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不可为追求产能而简化流程;
检测要 “对标”:企业自检需完全遵循 DGCCRF 的检测条件,且必须送法国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核验,避免 “自说自话”;
风险要前置:需深入了解法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按 “Zui严苛场景” 进行检测,而非仅满足Zui低标准。
工厂合规应对策略:从生产到出口的 “全流程把控”
作为工厂老板,我始终坚信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长期收益”。结合自身经验,针对搪瓷制品出口法国的重金属溶出检测要求,出以下可落地的应对策略,覆盖从原料到出口的全链条。
(一)建立合规管理体系
成立专项合规小组:由技术、生产、采购、检测、销售部门负责人组成,专门跟踪 DGCCRF 法规更新动态,制定企业内部合规标准(需比法规限值低 30%,预留安全余量);
编制《搪瓷出口法国合规手册》:明确原料采购、生产工艺、检测流程、标签标识等各环节的操作规范,组织全员培训,确保每个岗位都清楚重金属溶出控制的关键要点;
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为每批次产品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原料供应商、釉料批次、窑炉温度曲线、检测结果等信息,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追溯根源。
(二)原材料采购与管控
供应商准入与筛选:
制定 “合格供应商名录”,仅与具备食品接触材料生产资质、有出口法国经验的供应商合作;
要求供应商提供 “三证”:DGCCRF 合规报告、重金属含量检测报告、无回收原料声明;
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现场审核,核查其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
2. 原材料进厂检验:
釉料、颜料等关键原料,每批次用 XRF 快速筛查铅、镉、六价铬含量,不合格原料直接退货;
金属基体(低碳钢、铸铁)需检测重金属杂质含量,铅、镉含量需≤0.001%,铬含量需≤0.005%;
辅助材料(如黏合剂、清洗剂)需提供 “无重金属污染声明”,避免间接影响产品质量。
(三)生产过程精细化控制
工艺参数标准化:
制定《搪瓷生产工艺卡》,明确各环节参数:
工艺环节 | 关键参数 | 控制要求 |
金属坯体预处理 | 除锈温度、清洗时间 | 除锈温度 60℃,清洗时间 15 分钟,确保表面无油污、铁锈 |
施釉 | 釉层厚度 | 采用自动化喷釉设备,釉层厚度控制在 0.3-0.5 mm,均匀无流挂 |
烧制 | 温度、保温时间 | 温度 850-900℃,保温时间 2-2.5 小时,窑内温差≤±5℃ |
冷却 | 冷却速度 | 自然冷却,冷却时间≥4 小时,避免釉层产生微裂纹 |
禁止员工随意更改工艺参数,如需调整,需经技术部门审批并重新进行小样检测。
2. 生产过程检验:
施釉后,用厚度仪检测釉层厚度,不合格品重新施釉;
烧制过程中,每小时记录一次窑炉温度,发现温度波动超过 ±10℃,立即停机排查;
成品出厂前, 检查外观,重点查看釉层是否有裂纹、气泡、脱釉等缺陷。
(四)检测体系精准落地
实验室建设与设备配置:
配置 ICP-MS(检测铅、镉)、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六价铬)、XRF 快速筛查仪、厚度仪等设备,满足自检需求;
实验室按 ISO 17025 标准建设,确保检测环境符合要求(温度 22℃±2℃,湿度 50%±5%)。
2. 三级检测制度:
一级检测(原料进厂):XRF 快速筛查原料重金属含量;
二级检测(过程检验):每批次抽取 3 件半成品,检测釉层厚度和致密性;
三级检测(成品出厂):每批次抽取 5 件成品,按 DGCCRF 标准进行铅、镉、六价铬溶出全检,检测合格后方可出厂。
3. 第三方检测合作:
与法国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如 Bureau Veritas、 法国分公司)建立长期合作,每季度送样进行 “盲测”,对比工厂自检结果;
出口前,为每批次产品申请第三方检测报告,随货附带,便于法国海关查验。
(五)出口环节合规配套
标签标识规范:
产品标签需标注:材质(搪瓷 + 金属基体类型)、使用温度范围、清洗要求、“符合 DGCCRF 2004-64 标准” 字样;
烹饪类产品需额外标注 “禁止干烧”“骤冷骤热可能导致釉层破损” 等警示语。
2. 出口文件准备:
随货文件包括:商业发票、装箱单、第三方检测报告、原料合格证明、企业合规声明;
所有文件需提供法语和英语双语版本,检测报告需注明检测标准、检测条件、实验室资质编号。
3. 海关沟通与应对:
与货代提前沟通,了解法国海关Zui新抽检要求,确保申报信息准确无误;
若产品被抽检,积极配合海关提供相关文件,必要时可申请复检。
未来法规与技术的 “双重演进”
(一)法规发展趋势
限值收紧: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提升,DGCCRF 法规可能降低三类重金属的溶出量限值,预计未来 5 年内,六价铬常规场景限值可能从 0.05 mg/dm² 降至 0.03 mg/dm²;
检测项目扩容:可能将汞、砷等其他重金属纳入强制检测项目,要求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重金属溶出报告;
溯源要求更严:可能要求企业建立 “原料 - 生产 - 销售” 全流程数字化溯源系统,DGCCRF 可随时查询产品合规信息。
(二)技术创新方向
原材料创新:无铅无镉无铬环保釉料将成为主流,新型纳米釉料可能实现 “零重金属” 溶出,提升釉层耐高温、耐磨损性能;
生产工艺升级:智能化窑炉将普及,可实现温度、湿度的精准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3D 打印施釉技术可能应用,实现釉层厚度的均匀分布;
检测技术优化:便携式六价铬检测仪、快速重金属溶出检测设备将广泛应用,企业可实现生产现场实时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三)企业应对建议
持续关注法规更新:与法国商会、第三方检测机构保持密切沟通,第一时间获取 DGCCRF 法规变化信息,及时调整企业合规标准;
加大研发投入:布局环保釉料和智能化生产设备的研发与引进,提前储备符合未来法规要求的产品技术;
深化国际合作:与法国本土企业、实验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监管动态,参与法国食品接触材料行业标准的研讨,提升企业话语权。
以合规为基,筑就国际市场竞争力
搪瓷食品接触材料出口法国,合规是底线,更是核心竞争力。DGCCRF 2004-64 法规对铅、镉、六价铬溶出量的严格要求,看似是 “准入门槛”,实则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树立品牌信誉的 “催化剂”。

| 成立日期 | 2015年09月16日 | ||
| 法定代表人 | 钟贵艳 | ||
| 注册资本 | 50 | ||
| 主营产品 | 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有害物质检测,电池相关检测,环境安全检测,电子电器产品和材料可靠性,商城质检,环境检测、金属材料分析,纺织品、鞋类、皮革检测,玩具产品检测,建材与轻工产品检测,食品、药品、化妆品 | ||
| 经营范围 | 机电产品、建筑材料、电子产品、机械产品、玩具、服装、厨卫用品、工业用品、办公用品、建筑材料、农产品、安防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不含限制项目);国内贸易(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 | ||
| 公司简介 | 中科技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英文"zhongketechnicalservices(shenzhen)co.,ltd",简称"cst")是一家获得中国计量认证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与国际、国内各行业众多知名大型企业,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检测技术服务,并深入参与产品研发过程,承担重要研发检测及数据分析工作,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