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推农产品物流蓬勃发展
随着冷链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快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农产品产地物流是冷链物流的源头和起点,也是整个冷链体系建设工作重要的一环。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要经过诸多环节,由于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等存在易损、易腐、不耐储存等特点,其在源头产地的产后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农产品产地物流通常包括产后预冷、分级、包装、仓储等环节,其作用一方面在于通过预冷、仓储等方式实现农产品保鲜,降低腐损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分级分拣、初加工、包装等手段降低农产品在后续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的损耗。特别是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产地直销蓬勃发展,产地物流可以更好地提升效率,缩短配送时间,提高农产品达到消费者手中时的品质。农产品产地物流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新鲜品质、促进农民稳定收益的重要手段和安全保障。
为了提升冷链物流水平,近些年国家在政策、标准等方面不断发力,国家相关部委等先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关于支持加快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等。《规划》是我国冷链物流领域第一份五年规划,首次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层面,对建设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作出全方位、系统性部署,提出一系列务实、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在农产品产地物流建设方面,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例如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于近期印发《关于加快补齐脱贫地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的通知》,强调各地要加快补齐脱贫地区产地"*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增强产地集散、商品化处理、产销衔接等农产品上行能力,并明确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5项重点任务,包括围绕重点镇和中心村,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围绕重要流通节点,支持建设一批具有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分拣分级、初加工、产地直销等综合服务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等。
2022年,《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印发,加大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力度。为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6月下达2022年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14亿元,重点支持建设服务于肉类屠宰加工及流通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不含屠宰加工线等生产设施),公共冷库新建、改扩建、智能化改造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已纳入年度建设名单的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内的公共性、基础性设施补短板项目。
产地冷链物流技术加大应用
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物流技术的支撑。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促进了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应用。整体来看,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主要满足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分级分拣、初加工、产地直销等需求,主要包括:
1.田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
田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也被称为“田间冷库”“田间冰箱”等,不仅可以帮助延迟农产品的销售时间(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季节差价大,价高时出库销售),直接增加经济收益,还可以降低产品损耗,帮助提升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特色农业。
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0年,我国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这也是近几年政策所重点倾斜的领域。如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统筹加大对物流枢纽和物流企业的支持力度方面明确提出,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建设一批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建设一批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同年6月,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合理集中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深入开展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8月,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达1200万吨以上。
目前各地特别是农产品规模产区都在纷纷推进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山东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在田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方面也走在前列。数据显示,山东于2020至2022年累计建设800万立方米库容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其中滨州市沾化区通过建设冷藏保鲜设施435个,2022年冷藏保鲜冬枣4万吨,延迟销售90天以上,增加效益1.2亿元;淄博市桓台县泓基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1590立方米机械冷库,蔬菜销售期从3~5天延长到6个月,产品损耗降低了30%。再如农业大省四川,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量达140万吨、730万立方米,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已覆盖全省93.7%的涉农县。
田间小型冷藏保鲜设施具有多种类型。根据预冷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节能型通风贮藏库,采用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保持适宜的贮藏温度,形式有地下、半地下贮藏窖或地上通风贮藏库,适用于耐贮型农产品,如马铃薯、山药、胡萝卜等。
二是节能型机械冷库,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械制冷设备,对保温隔热性能要求更高,适用于果蔬等农产品的储存。
三是节能型气调贮藏库,配备专用气调设备,气密性较高、可调节气体浓度和组分,更加适用于商品附加值较高以及呼吸跃变型果蔬农产品,如苹果、梨、香蕉和蒜薹等。
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也是目前政策所重点推进的。目前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例如,辽宁省印发《辽宁省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不仅要建设2000个左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还将建设100个左右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对于这类规模较大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除了需要配套通风预冷、差压预冷或真空预冷等专用预冷设施外,为了提高物流作业效率,还需要配备农产品分级拣选、包装、皮带输送机、立体货架以及信息采集等物流技术装备。
2.移动式冷库
行业人士表示,农产品具有产地分散、采收季节性强、集中成熟上市等特点,移动式冷库可灵活便利地满足“*先一公里”预冷保鲜需求,减少农产品周转搬运次数,降低损耗。有关数据显示,移动式冷库能够降低果蔬流通期间5%~10%的腐烂损耗。以樱桃为例,移动式冷库甚至可减少其产后损失30%以上。移动式冷库可柔性扩展集中使用,满足农产品采收旺季的大规模储存需求。移动式冷库目前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的预冷率,减少农产品的流通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
新能源移动式冷库(图片来源于网络)
移动式冷库不仅可以满足农产品预冷、储存等方面的需求,解决生鲜农产品存贮运销难、经销商散采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批用难度大的问题,并且智能化程度更高,基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化应用,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等。
移动式冷库也具有多种类型,技术不断创新升级。例如,河南和哈密两地合作研发的“新能源可移动冷库”,采用太阳能发电,远程手机APP和电脑后台终端实时远程控制库内的温度和湿度,具有易搬运、综合成本低、投产周期短、使用灵活方便等多种优势,能够在极限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适用于果蔬冷藏保鲜、海鲜肉类冷冻等场景。冷库的快速安装和拆卸搬迁也是移动式冷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博德**于其快装专利技术研发出“Broadcool快装洁净冷藏库”,不需报批报建,可直接作为设备放置在田间地头,一套冷藏库大约只需3小时即可安装完成,并且在使用完以后可以快速转场至下一个使用地点。据悉,该技术目前已经在浙江德清县和山东德州两地落地应用,除了作为预冷库之外,还可以转换仓内温度,进行预冷后的冷藏以及加工。
Broadcool快装洁净冷藏库(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不同类型的冷藏保鲜设施实现农产品产地预冷外,如何通过多样化的物流技术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推进商品化包装与冷链包装一体化,减少流通损耗也是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重点。例如,在冷库内配备果蔬清洗、分级、分拣、切割、包装等设施设备。鼓励企业研发应用适合果蔬等农产品的单元化包装及其标准化,如标准托盘、标准周转箱/筐等产地预冷保鲜设施设备,不仅可以提高库内物流作业效率及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从整个供应链角度来看,还可以实现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托”“不倒箱”,通过上下游循环共用减少农产品的流通损耗和流通成本。
冷链物流技术创新方向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技术基础研究的提升和冷链技术创新应用机制的不断完善,冷链物流设施与技术正不断创新,在《规划》的总体目标下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趋势,这也是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
1.数字化
目前,温度传感器、温度记录仪、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及自动识别终端、监控设备等设备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农产品物流领域,根据政策规划,未来还将推进冷链设施数字化改造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大上述技术的安装与应用力度。通过数字化方式强化信息采集、交互服务功能,完善专业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2.智能化
根据《规划》,一方面将推动冷链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围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建设,加快停车、调度、装卸、保鲜催熟、质量管控等设施设备智慧化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加快传统冷库等设施智慧化改造升级,推广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物流机器人、温湿度监控等设备应用,打造自动化无人冷链仓。另一方面,加强冷链智能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加快运输装备更新换代,加强车载智能温控、监控技术装备应用。
3.绿色化
一是提高冷链物流设施节能水平。包括对低温加工装备设施的节能改造,以及制定冷库、冷藏车等能效标准,完善绿色冷链物流技术装备认证及标识体系等。二是加大绿色冷链装备研发应用。研究制定绿色冷链技术及节能设施设备推广目录,鼓励使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冷藏车及配套装备设施。未来,符合冷链物流特点的蓄冷周转箱、保温包装、保温罩等将研发应用。
技术有待落地应用
根据《规划》,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其中,在技术应用方面的目标是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冷库、冷藏车总量保持合理稳定增长,区域分布更加优化、功能类型更加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冷链物流温度达标率全面提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冷库设施温度达标率达到国际**水平。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到85%、30%、85%,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
具体来看,将从以下几方面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
一是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一方面完善冷链源头基点网络,结合实际需要分区分片合理集中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探索发展共享式“田头小站”等移动冷库,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强化产地预冷、仓储保鲜、分级分拣、初加工、产地直销等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减少产后损失,优化完善县乡村冷链物流服务。
二是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构建产地移动冷链物流设施运营网络,提高从田间地头向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移动冷库等的集货效率,缩短农产品采后进入冷链物流环节的时间。
三是创新产地冷链物流组织模式。在促进农产品产地直供发展方面,鼓励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开展净菜、半成品加工,为终端大客户提供直供直配服务。
显然,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种冷链物流技术。在繁荣的市场需求下,越来越多的冷链物流技术投入使用,特别是在大型、规模化的冷链物流中心正逐步实现“少人化”、“无人化”,从整个链条来看,特别是产地“*先一公里”,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整体应用水平比较滞后,未来的市场需求和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空间均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