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国共发布13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指标2万余项。这些国家标准对食品的原料、辅料、外观、营养元素、添加剂、微生物等指标做出了详细规定,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
仅2020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发布9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食品标签应通俗易懂、清晰醒目、易于辨识,不得标示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为例,标签规定不仅涵盖名称、声称、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规范标注的要求,还强调不得含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以外的其他功能声称。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标签不会再出现“益智组合”“智立方”“天赋宝贝”等误导性内容,“进口奶源”“有机牧场”等模糊性词语也一律予以规范。
多年来,我国一直推动建立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近两年,这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苏州市开发了食用农产品溯源一码通监管平台,为每笔交易附上信息二维码,扫一扫就可查溯源证明、检测证明。”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二级主任科员钟军介绍。目前,苏州已有2734家涉农生产经营单位接入监管平台,注册并产生数据的经营主体将近1万家,涵盖大型连锁超市、中央厨房、学校食堂等重点涉农经营单位。
今年4月举行的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食品安全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目前,各地纷纷探索完善食品安全追溯工作。福建省“一品一码”追溯平台已联通对接农业农村、海洋与渔业、市场监管、海关以及企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追溯系统,共计16.12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入驻平台。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进“浙食链”系统建设应用的实施意见》,布局全省食品安全全链条闭环管控体系建设。广州市开发应用食品生产全过程动态监管平台,实现“两个整合”(企业基础数据和监管基础数据)“两个追溯”(企业正向和逆向追溯、全市物料供应商追溯)。
各地的探索创新为国家层面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一张网”奠定了基础。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建成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为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提供借鉴。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指导各地积极研发追溯管理系统,形成全国食品追溯一张网,织就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防护网。
2021年1月举行的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市场监管总局提出探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今年5月以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将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作为推进重点领域信用监管的切入点,率先强化信用监管手段工具的运用,推动实现食品生产安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监管。
作为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推手,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抽检,各地组织开展“双随机”抽查,并将结果对外公布。
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段永升表示,目前食品安全抽检已覆盖全部33大类食品,2020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638.7万批次。这些日常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约谈等信息为企业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