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食品冷链物流市场风云变幻,作为冷链行业的“核心肌群”,冷库投资建设成为行业的又一风口。
据中物联冷链委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公共型食品冷库容量达到1.77亿立方米,折合7080万吨。2020年新增库容256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6.98%。从趋势来看,自2015年以来全国公共型食品冷库容量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20%区间。
另据中物联冷链委链库平台(小程序搜索链库)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在建冷库容量约达500万立方米,第二季度在建冷库容量约达385万立方米,第三季度在建冷库容量约达到302.2万立方米。
前三季度的冷库建设速度不可谓不快,如此下去冷库建设是否会失速?冷库市场是否会面临过剩的局面?
2
热潮因何而来
一、政策红利
今年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引导乡村及城镇冷链物流发展,将冷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巩固乡村振兴成果、补足城乡冷链物流短板和完善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抓手。比如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出台的《推进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及中国银行等发布的《关于支持冷链物流发展的通知》等。
二、强标助力
随着由中物联冷链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制定的首个食品冷链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在今年3月11日的正式实施,冷链食品安全监管环境不断改善,冷链行业准入门槛加速提升,为冷库建设提供了机遇。
三、消费拉动
近两年餐饮连锁化和工业化、净菜进城、预制菜、冷冻食品得到快速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冷库短板愈发凸显,尤其是高标冷库,现有的冷链基础设施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冷链基建的水平已明显滞后于产业需求。
四、产地升级
产地端冷链设施建设是补足城乡冷链设施短板、优化全国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产地布局冷库的企业较少,大多为供销社或者产地批发市场,主要作用为产品预冷、暂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寄递冷链设施、冷链商品化处理中心成为产地冷链升级的重心。
五、跨界入局
冷链市场需求强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巨鳄跨界进入冷链赛道。冷库作为*重要的冷链流通节点,自然是重点布局的对象。像供销总社和各地供销社、各地农投等为代表的国企,万科、玉湖、龙光等为代表的地产、民营、外资等亦纷纷展开布局。
六、疫情变数
疫情不仅打乱了原本稳步恢复的全球供应链,也对国内冷链食品流通带来了很大的变数和冲击。持续增加的高端进口冷链食品增加了对查验库、集中监管仓(首站库)、分拨中心等的需求。各大港口冷链进出口食品的价格波动和装卸货紊乱,又造成了港口冷库的周转效率低、时间长,需要更多的冷库来存放货品。
七、新零售刺激
3
市场何去何从
冷库建设热潮仍在持续,盲目建设冷库肯定不可取,冷库投资亟须回归理性。每个冷库的投资建设主体在建库之前,应该多问几个W。
冷库建成后的潜在客户有哪些?
冷库周边还有哪些同类型冷库?
冷库的地理位置有没有竞争力?
冷库信息系统能否支持新业务?
冷库标准是否达到食安的要求?
冷库资质证照等是否合规合法?
以及,更重要的核心问题——冷库如何才能更好的运营?运营能力是否跟得上?
未来冷库建设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冷链人思考。综合来看,冷库建设主要有以下大趋势:
第一,站位要高,冷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转化器,是城市消费者离不开的大冰箱。冷库建设要合规、货品要合法、运营要规范,库内卫生要达标、冷库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第二,看清冷库全生命周期成本,不要只算眼前账。冷库项目从拿地建设到后期运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其中除了拿地和建设成本外,日常的折旧、空库招租、打冷费、设备维护升级、人员薪资、库存周转等也是不得不重视的软性成本。
第三,冷库建设标准会越来越提高。尤其是随着冷链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建造高标准冷库成为行业共识。高标库已不仅仅局限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优质农产品产地、港口码头等都是需求场景。
第四,冷库建设成本会越来越高。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建造冷库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运营成本高,企业需根据实际需求审慎决策。目前来看,央企、国企、有资本背景的物流地产商等可能更适合参与其中。
第五,冷库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预见在的1-2年内,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以及冷链流通节点属性比较强的二线城市,高标冷库之间的价格竞争不可避免,更不用说标准不高的其他冷库。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标库扎堆建设,存量冷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
第六,冷库建设定制化。从目前的行业调研数据也可以看到包括区域中转仓、配套加工仓、中央厨房等多种功能性仓库发展势头良好,能够满足企业的各种定制化需求,收到更多需求客户的青睐,千库一面的格局将会被打破。
第七,冷库运营是短板。如何利用好现有冷库资源,盘活各类资源物尽其用,在满足业务运作及发展需求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投入浪费,是未来发展又一亟待关注的问题。冷库的专业运营人才缺乏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第八,园区化和智能化冷库是趋势。单一冷库可承接的业务需求有限,从过去的单一温区到现在的多温区,已经看到冷库的变化,未来的冷库一是会向园区化衍变,体现集群优势和多要素协同优势。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落下的功课要加快补上,当前的冷库市场还是劳动密集型作业,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