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看,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要明显提升。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加快冷链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规划》明确,要建成运营衡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形成高效衔接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支撑冷链物流深度融入“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冷库容量达到100万立方米,产地预冷设施库容达到50万立方米以上,冷藏运输车达到300辆以上。
发展质量要显著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水平显著降低。肉类、果蔬、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达85%、30%、85%,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干线运输到发规模占全省冷链物流总运输比例不低于20%,分拨集散运输网络辐射范围达到300公里以上。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功能健全,且与我国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共享冷链物流信息,形成良好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冷链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到0.2%以内。冷链流通量进入监控体系比例达35%以上。
市场主体要明显增强。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冷链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企业,不断延伸采购、分销、信息等供应链服务功能,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成功引进1—2家国内外冷链行业巨头,依托本地冷链企业组建冷链产业联盟。引进培育全国星级冷链物流企业5家以上。
落实举措——
提出6个方面重点任务和4大重点项目支撑
蓝图绘就,目标明确,关键看落实。
许钧介绍,为实现目标,《规划》提出了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引进与培育冷链物流企业、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提升冷链物流数字化水平、推进冷链物流创新发展、加快区域冷链物流联动发展等6个方面重点任务和衡阳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建设等4大重点项目建设支撑。
其中,在完善区域核心冷链物流设施群建设方面,推动华辰物流园、雁城物流园、衡阳润泽智惠产业物流创新城项目和衡南工业集中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等大型冷库设施群建设,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要着眼区域粮油、蔬菜、水产、水果流通需要,在县(市)交通便利、社会化物流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发展冷链集中仓储及配送。要加快补短板,聚焦农产品产地“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在黄花菜、黄贡椒、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建设田头预冷、流动冷库等生产前端冷链物流设施,发展产地预冷仓储。面向城市“后一公里”消费需求,引导农贸市场、商超、便利店、药店、生鲜电商、快递企业等完善城市末端冷链物流设施。
《规划》还提出,培育骨干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整合冷链资源,打造技术先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化冷链物流企业集团。引进全国平台化、网络化冷链物流企业,利用其全国布局网点资源、开放性和平台化冷链运输服务资源、以及冷链商业渠道资源等优势,快速实现冷链物流提质发展。
在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方面,《规划》提出以肉类、水产品、果蔬、速冻食品和医药产品领域为重点,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等,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扩大冷链市场规模。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未来冷链物流发展的方向。《规划》明确,要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建设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信息追溯体系,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提高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通过建立“衡阳冷链物流企业联盟”协同工作机制、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主供基地、统筹推进冷链物流基地与衡阳国家物流枢纽融合发展、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建设等关键战略举措推动衡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依托红光物流园、北极冷链物流园、白沙洲物流园、华耀商贸物流园和呆鹰岭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产销冷链集配中心,推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产销冷链集配中心等的高效联通,构建干支线运输和两端集配一体化运作区域冷链物流服务网络等。
为确保各项举措落实落地,《规划》还明确了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项目支撑、加强宣传力度、力促创新发展、加强人才支撑和加强风险防范7个方面保障措施,统筹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发展。通过一系列努力,“十四五”期间,我市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冷储能力将逐渐提升,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建成1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一批产销冷链物流集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