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1,1概念
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卫生用具。从过滤方式上分为空气过滤式口罩和供气式口罩。空气过滤式口罩,简称过滤式口罩是日常工作中使用Zui广泛的一大类,其又分为平面口罩和立体口罩两种,都是将含有害物的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过滤静化后再被人吸入达到过滤效果。其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面罩的框架,另一个是滤材,包括用于防颗粒的过滤材料以及防毒用的化学过滤盒等。供气式口罩是指将与有害物隔离的干净气源,通过动力作用如压缩气瓶装置等,经管及面罩送到面部供人呼吸。合理佩戴口罩可以明显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国内一项关于甲型H1N1流感期间,医院工作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口罩佩戴情况显示:23.6%的人员没有佩戴口罩。而戴口罩人员中佩戴合格率为仅71.1%。其中68.9%的医师、25.9%的护士认为戴不戴口罩无所谓。还有很多卫生员、护工对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完全不知晓[6]。说明临床医护人员还没有形成工作期间佩戴口罩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日常正确佩戴医用口罩的工作习惯是此次肺炎疫情早期出现大量医务人员感染与造成的重要原因。在北京发生的一起医院内多人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没有佩戴口罩的护工是被感染的重要传播者。
【推荐意见1】:由于传染病在爆发早期往往不能被及时发现,医护人员应养成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合理佩戴医用口罩的工作习惯。医疗机构应根据人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医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宣教、培训、考核、心理辅导等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提升医务人员佩戴口罩的依从性与正确率[7][8]医院里的护工、保洁员、保安、行政后勤人员都应该纳入管理范畴。
【推荐意见2】:公众在日常医院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就医时也应常规佩戴没有阀门的口罩。要加强公共场所服务窗口等高风险岗位人员的科普宣教工作。
1.2基本防护原理
口罩的防护原理与制作材料和工艺密切相关,用于阻留颗粒物的材料,如矿物性纤维、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和滤料纤维等,这些材料对空气中的颗粒物阻留机理包括重力沉降拦截、惯性撞击拦截、直接拦截、扩散拦截和静电拦截等[9]。①重力沉降:大颗粒物质在气流中受重力影响可以沉降到滤料上,从气流中分离而沉降在口罩过滤材料上。②惯性拦截:当气流中的颗粒物绕过阻挡在气流前方的滤料纤维时,较高质量的颗粒物受惯性影响偏离气流方向,撞到滤料纤维上而停留下来。③直接拦截:颗粒在气流中处于滤料的流线上,假如颗粒的半径大于流线与滤料之间的距离就会被拦截下来。④扩散拦截:微小的颗粒受到空气分子热运动的影响而发生撞击,形成布朗运动规律,无规律运动的颗粒接触到滤料纤维而被阻留。⑤静电拦截:很多滤料纤维都会带有静电,而气流中的颗粒无论是否带静电,当其靠近滤料纤维时就容易受静电吸引而被吸附到滤材上被阻留。口罩能够阻留气流中颗粒物,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大于16层棉纱口罩可阻止一部分侵袭,但其厚重、闷热、效率低,与人面部的密合性差。经测定,16层棉纱布口罩过滤效果仅为24%,24层棉纱布口罩过滤效果也只有36.8%。目前大多数一次性口罩主要由三层非织造布组成,内层和外层多为纺粘非织造布,中间层为驻极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或具有更高过滤性能的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经驻极处理的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可利用其荷电纤维的库仑力去捕获细颗粒物(气溶胶等),大幅提升过滤效率。医用口罩的外层非织造布还有防血液高压喷溅等要求。
【推荐意见3】:医务人员应佩戴由驻极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或纳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医用口罩。不建议医务人员使用棉纱口罩和普通织物口罩。
2分类与选择
2.1.国内标准分类
根据我国口罩的国家标准,将其分为三类:医用防护类口罩、劳动保护/职业防护类口罩和日常防护类口罩。 其中,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10]、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11]和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12],适用于医用防护类口罩产品。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13] ,适用于劳动呼吸防护类产品。GB/T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14],则是专门针对群众日常使用的防护类口罩产品.例如防雾霾口罩。
【推荐意见4】:使用者购买时应认清产品说明书上标注的国家标准类别。医务人员应使用按照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 和YY/T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生产的口罩。
2.2基本性能:
按照国家标准,医用防护类口罩、劳动保护/职业防护类口罩和日常防护类口罩的重点质检指标各有不同,见表1。
表1 不同口罩重点指标
口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