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住人口并未猛增的背景下,垃圾量却迅猛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低端人口从事的市场化的、高效的可回收垃圾体系被打击了。
前端市场收购能力下降,可回收废品的价格随之而降,末端小贩不愿意收。于是,很多可以再生利用的废品,就被居民扔进了垃圾箱。由此,智能垃圾桶承受了沉重的负担,垃圾减量的工作的压力陡然变大,垃圾分类进入全民动员。
这两年,走进个别小区内,蓝、红、绿、灰分类四色相间,带有电子显示屏的智能垃圾分类桶十分显眼。这个新来的“环保大家伙”受到人们的频频关注。听居民们说,垃圾分类对环保特别好,这里分类详细,有易腐的,其它的基本都有,废物可以得到利用,获得的积分还可以换东西。
各个社区将垃圾分类处理作为重点工作,在小区共设立电子智能新型垃圾分类垃圾桶,改善了人们居环境。为倡导文明生活方式,部分小区率先启动了垃圾分类投放,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之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等被居民分好,大大减少了之前垃圾分拣环节的工作强度,那么,小区里的可回收垃圾,都分好了,几乎就是摆在那里的钱。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垃圾分类的角度,基本上是末端处置的思路,即垃圾的处理。但我们应该注意垃圾的产生链条,一开始源于生产,贯穿流通、消费等环节。
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之前,垃圾管理的工作可顺着产业链向前推,提前多年做诸多准备,控制垃圾的产生。在商品方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一次性产品;避免产品过度包装;尽量选用可回收材料。
这些都可以避免干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的产生。在湿垃圾,或者厨余垃圾方面,可推广净菜上市,扩大超市成品和半成品;还应刺激二手货交易市场,一方面做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也可减小后端处理压力。
为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全园师生和家庭,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赛罕区第七幼儿园积极响应号召,从源头抓起,还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建立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
我园积极响应呼市赛罕区教育局关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将垃圾分类纳入课表中,垃圾分类进课堂,认真开展集体教育,结合区域组织活动,进行家园手拉手,促进垃圾分类的实效性。
在本月组织大班幼儿和老师,开展了“创城,我们在行动”,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幼儿园内,幼儿园周边广场捡垃圾,保护周围环境。把捡到的垃圾再正确投放到对应垃圾桶内,用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环保,如何去进行垃圾分类,幼儿园里回荡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文明是一个幸福的微笑,是一次温暖的搀扶,也是一句礼貌的问候,文明是我们举手投足间塑造出的美丽。共创文明城市,你就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