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冷链物流领域为例,物联网传感器和设备提供的可靠和精简的信息将有助于转变冷链物流现状。为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全程的可视化监控和溯源,跟踪温度、气候和湿度等关键指标,物流企业需要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器监测各种食品和商品的温度,形成可供数据分析的信息流,以供企业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2)产业转移和化分工扩大行业规模
我国凭借智能家居及电动工具等消费端产品的较好的定制化研发、批量生产交付、快速响应等特性,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攀升。随着全球电子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本土智能控制器企业发展机遇良好,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等产业集群,国内主要智能控制器厂商的海外收入规模持续快速成长。为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越来越多终端厂商将智能控制器外包生产。在智能家居行业细分领域方面,海外大型家电企业已经全部将智能控制器外包生产,形成化分工格局,自身主打品牌战略。国内家电企业未来也采用类似发展路径,逐步提升智能控制器外包的比例,进而推动整个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
(3)下游产业推动渗透率提升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早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渗透率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冷链运输市场中,冷藏车温度在线监控率低于50%;冷库存储市场中,冷库温度在线监控率低于 30%;终端展示市场上,门店冷柜在线监控率低于1%。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食品生鲜行业由于冷链控制系统发展不足导致农产品破损率高出10%以上。冷链物流行业的高成长潜力和产业转型升级将推动温度控制器等智能器件渗透率的提升。
1)生命科学及医药冷链市场成长潜力大
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体系智能信息化建设目前无法满足现代医药冷链的实际需求,主要缺口在于温度的控制失当导致药品分解、挥发、酸败及潮解等变化,进而失效。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布的数据,中国药品冷链的覆盖能力仅为10%左右,药品的质量问题中有近 20%与冷链物流相关。由此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 2020年发布了《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冷链药品在收货、验收、储存、运输等过程中应进行温度监控。医药冷链下游细分市场包括生物制剂、疫苗、血液制品等,附加值较高,趋严的监管环境和日益增长的下游需求不断推动冷链全产业链监测市场发展,势必引起温度控制产品在医疗冷链行业加速普及。
2)智能化技术深化绿色冷链产业改革
制冷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冷链行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碳达峰”及“碳中和”等节能减排的政策逐步铺开与落地,更多冷链物流企业将绿色环保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在冷链运输中,环境温度过低可能导致冷链断链,提升运输物质的腐损率,从而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而温度过高将导致制冷剂的大量消耗,并增加耗电量。为达到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运输目标,冷链温控系统智能化、精密化、灵敏化将成为新趋势。截至目前,已有物联网企业与头部冷链物流企业达成合作,通过智能化手段和物联网解决方案,用电量节省35%。未来,在碳中和政策的协同下,智能温度控制产品将会渗透到更多冷链物流企业供应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