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50、60年代起,为了保证市场供应、调节淡旺季,中国的主要产地与城市开始针对禽、肉和水产品兴建大型冷库。90年代中期,随着北上广等城市大型连锁超市业态的出现,加快推进了冷藏产品各个链条的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制造和建设过程,冷链物流从此进入萌芽期。
上海平文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道松回顾自己在仓储领域从业20年的历程时说道,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仓库的使用完全没有标准,很多是农民自己搭建的甚至连房产证消防证都不能提供的库房。那时候很多冷链客户为了节约成本,并不在意仓储环境,也不顾及食品安全。随着行业的发展,现在的高标仓需求越来越明显,价格高、约束多,整个市场环境都在不断升级,冷链的发展也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期。
欧美国家的冷藏业是随着铁路运输一起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上半叶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冷链物流无论是冷藏率还是管理水平都无法与之媲美。但从2012年电商元年到2020年的疫情爆发,之前一直隐身在生活刚需背后的庞大冷链流通系统被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推动民生产业快速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冷链特写
中国的冷链物流限于特殊的国情因素,至今仍然看不到行业巨头的身影,90%以上的冷链企业都是区域性的。而发达国家冷链巨头不仅辐射了全国范围,甚至延伸到了全球市场,且多以仓储为主,运输业务采用外包的模式。
IARW公布的全球**冷链巨头,中国没有一家企业上榜。排名**中,美国独占五席,新西兰2家,日本和墨西哥各1家。排名第一的美国Lineage,冷库容量5066万立方米,几乎相当于全中国的一半。而国内排名*高的企业,只有274万立方米,仅为Lineage的1/20。
世界****的冷链企业美冷拥有将近22%的全球市场份额,冷库规模也已经达到两亿多立方英尺,为美国九个州不同地点提供区域性及全国性的分销服务。温控仓储行业的巨头普菲斯公司也已经在美国设计、建造、运营了27座先进大型冷库,并逐步在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拓展自己的全球冷链仓储服务运营。
这些冷链企业的分工十分明确,运输、仓储、维修各个环节各司其职,紧紧相扣,而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还需要更清晰的节点连接,更垂直的领域细分,形成专业化的体系。中国的冷链资源发展不平均,行业集中度比较低,还需要整合,只有经过大浪淘沙的过程,通过行业聚集,才能形成巨头。
疫情推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也让其他领域的巨头纷纷闯进这一赛道,尤其大型物流及电商企业因其“垂直化”的特点,投入的冷链设备不会再像传统食品行业加工、运输、分销那样只投资各自所需的单一冷链设备产品,更能针对一站式、多品种甚至全产业链的设备生产需求,在此基础上可能产生综合实力更强大、甚至在局部市场形成垄断的巨头,从而向着集团化发展。
冷链行业是重资产投资,尤其冷库初期投入和后续运营成本都高于普通仓库,造价至少是普通仓库的5倍左右,运营耗电巨大,运输成本也比普货的车辆高出40%-60%。行业整合、技术提升、资本投入是冷链发展的有效驱动力,但这都需要长期的过程,占据**比例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品牌推广、销售、运营包括人才储备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
疫情中首当其中被打击的就是中小民营企业,如何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转型,是他们在苦苦求索的。但他们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难度也比较大,想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困难。
很多中小企业对自己的品牌定位不够清晰,挖掘不到自身的优势和差异化的定位,容易选择盲目追赶市场热点,同质化严重。在企业运营中,也容易走上完全复制和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策略的道路,但又只知其皮毛,不得真正的要领,导致失了先机,走了弯路。随着互联网科技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大数据成为了了解和分析市场的有效工具,但限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管理认知,无法完成对自身用户数据的积累,无法精准剖析用户需求,不能发展长期客户,打造品牌信誉。
中小企业也深知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但这种重大战略决策一旦失误对生存本就艰难、资源有限的他们而言或将成为灭顶之灾,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观望,不敢轻易进行转型升级的决策和实施。且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新无疑是关键词,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经营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模式创新等等,都不能离开高端创新型人才,这在人才本就极度短缺的冷链物流行业更是难以寻求到的,加大了他们转型升级的困难指数。
还有就是融资困难,无论是创新研发、技术改造还是扩充规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政府提供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源于这些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抵押物不够,导致他们“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融资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
中小企业要实现资源整合,需要有政府优惠政策的落地支持、企业自身思维模式的调整,以及市场化的环境改革才能让处于成本不断上涨、生存空间不断收窄之中的他们恢复市场活力、迎合消费需求,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进击的决心
平文物流曾经涉足过许多行业,在接触了冷链行业两年以后,公司的重心就开始向着食品冷链倾斜。
2021年之于冷链平文物流的投资方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全国仓配网络的升级,于广州新增冷库加干仓面积约8000平方,于上海青浦新增冷库加常温仓面积约为1万平方,除了一线城市,还在合肥等地完成了仓储配置。平文物流*终要完成的仓配网络形态是“以上海带动华东,以广州带动大湾区珠三角地区,以成都辐射西南地区,并在合肥、南京、温州、苏州等地建立完善的仓配体系”,目前这一形态已初具模型。
另一部分的投资主要体现在设备上,包括车辆以及系统等软硬件的设备。之前平文物流使用的系统都是向供应商购买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李道松说,平文物流的大部分客户都是来自食品领域,业务类型涵盖了BTo B以及B To C,但市面上比较主流的系统程序一般都是针对 To C端的业务系统,并不适用于To B 端。
这些系统产品都是模板型的,无法和客户去做一些EDI的对接,也无法针对某一家的企业特性对架构进行更改,平文物流经过了几次尝试,投入了诸多人力物力财力试图在成熟的产品基础上调整出符合自己客户特性的商品,但*终的效果均差强人意。只能下定决心,针对食品行业、冷链及常温的产品设计出一套自己专有的可视化系统,于是开始组建IT团队,研究开发,*终完成了从前端的入库到*后的配送签收之间的闭环。
系统全程的可视化意味着需要软硬件之间更好的配合,意味着全程运输、仓储、温控每一个细节都要随时可查看。这套自有系统能够接入手机、电脑等设备实现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和流程,利用自己的源代码系统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设计,不仅可以服务于ToB端的客户,还可以完成一些仓配干线的任务,包括对接快递工、电商平台等等,并且在以后还能够接入更多的端口对业务进行拓展,让内部效率更高、准确率更高。
作为一家老牌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平文物流早在2010年就于上海成立了,注册资金达五千万人民币,是一家国家“AAAA”级物流企业,通过ISO9001:2015认证,专注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拥有物流管理团队、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和运作资源。包括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与电商物流的服务,其中国际物流涵盖了国际海运、空运及多式联运,国内物流以陆运、空运为主,并可提供采购、各项仓储及库内增值服务,在上海、北京、广州、烟台、成都、重庆等地设有近50000平方的标准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心与办公地,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物流运作网络和信息网络。
在电商物流服务上,平文物流依据多年来精耕与行业客户服务的物流运作,通过与行业多家**客户的长期合作实践,打造了完善、独特的ToB 、To C业务融合服务的信息系统及运作流程,建立起融合B To B与B To C 的解决方案流程。
在商超配送服务上,平文物流利用WMS提高配载中心仓的运作效率,利用TMS管理软件提升运输调度的车辆配载安排和回单的及时管控性,并为客户提供KA配送服务。
在国际物流上,平文物流依靠国际间的布局和国外代理,公司与境外运输物流服务商建立了业务代理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为客户提供DDU/DDP物流服务,满足上海至世界各地的货物航空运输业务需求,承办空运进出口货物订舱,包机及门到门快件运输服务。
在智能化管理上,平文物流的WMS管理系统可以针对客户特点,从产品安全库龄、产品分区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智能化支持。配备的电商管理系统自主研发的WMS系统可以针对BTo B、B ToC客户的特点,从客户系统对接到其产品的维护、入库、采购、销售、库存、退货、账款、财务及各功能报表和0A等模块。TMS运输管理系统除系统科学的车辆调度外,还在运输过程中辅以车辆系统定位跟踪,电话跟踪等手段,对运输进行管理、调配。
李道松说,随着冷链市场的消费升级,从之前的大B端到小B端再到C端,可以看到市场是在不断下沉的,与消费者的互动以及城配门店的一些活动,属于传统的业态,C端如电商代发等新兴模式的增长也非常明显,客户需求旺盛。B端和C端要结合在一起,不能只做C端,也不能只做B端。
平文物流始终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服务能够渗透进*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够更接近消费者和客户,这也是他们自主研发系统的主要原因。
除了在软件上平文物流拥有自主开发的能力外,在硬件上也会和一些成熟的供应商进项合作,但硬件企业是无法自主研发的,如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还需要和供应商共同探讨完成。
巨浪已掀起
冷链的特殊性注定了在流通的环节中不能像常温快递快运一样,只关注运营的覆盖面、时效、破损率等等,而更应该将上下游联通。如水产品的海域管控、育苗、捕捞、拣选、加工、包装、冷链存储、冷链运输、加工制作到餐桌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供应链上的一环,围绕其种的商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影响其标准化体系。冷链的供应链服务又分为多个维度,天然生长、初级加工、深度加工,对温度、包装都有不同的要求,生鲜产品和农产品的非标性也决定了只有结合产品进行量身定制的供应链服务,从源头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打造一套高标准的冷链供应链服务体系。
还要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相关政策,自疫情以来,国家树立了冷链行业多项法律法规和指导方向,企业只有对发展模式、装备要求、道路运输、产品流通、产业创新、技术应用等相关政策有深度了解,才能快速掌握未来市场的风向,熟悉竞争趋势,把握时机。冷链每个环节的装备和模式都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仓干配发展全链路各节点的节能、环保和提升效率的新技术应用,并能够对模式有清晰的认知、找准产品定位、明确战略规划。
比如冷链食品的进口端,集中在了上海、广州、深圳、湛江、广西、天津等主要港口城市和地区,平文物流会主动配合这些地方的需求。也尽可能让设备、仓储以及运输更贴近消费者,尤其经济发达的地区,更要有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李道松说,之前平文物流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去设定一些中转的节点,现在更多的是按照客户需求去就近设置,有点像生鲜电商的前置仓概念,比不了他们两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的响应能力,但平文物流也在努力去缩短响应的时间。
要想做好冷链供应链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针对冷链加强了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结合我国国情和冷链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实际,聚焦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痛点难点卡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畅通通道运行网络,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健全监管保障机制,加快建立畅通高效、安全绿色、智慧便捷、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5年,初步形成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冷链物流网络,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本建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和两端冷链物流设施为支撑的三级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
冷链物流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标准化、智慧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成本水平显著降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显著减少。基本建立“政府监管、企业自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监管机制。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作出五方面工作安排,包括打造“三级节点、两大系统、一体化网络”融合联动的“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构建冷链物流骨干通道、健全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强化冷链物流支撑体系;部署七方面重点任务,即夯实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提高冷链运输服务质量、完善销地冷链物流网络、优化冷链物流全品类服务、推进冷链物流全流程创新、强化冷链物流全方位支撑、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
《规划》从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协会作用、营造舆论环境等五方面对做好实施保障提出明确要求。
中国的冷链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冷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我国的农产品将因为被打通的国内大循环一侧而促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达到农产品生产流通质和量的飞跃;进出口冷链的环境也将焕然一新,出口产品依托广阔的****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进口产品也能更精准的进行全球组货、更敏捷的匹配****;消费者也将在全程温控、全程监管的条件下享受到更高品质、更高性价比的生鲜冷链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