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凭借其良好的耐锈蚀性和耐热性,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制造厨具、餐具、容器、食品加工机械等,且制成的器具耐用、轻便、美观,被很多消费者青睐。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应该清楚,不是所有的不锈钢都能与食品接触的,按照国家强制标准GB4806.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规定,用于食品接触的金属材料必须符合该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其中Zui主要理化指标应符合标准表2中的规定。表中元素指标是对重金属从不锈钢迁移的限量规定。因为重金属无法降解,进入人体后,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会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
在购买上述与食品接触的不锈钢器具中,应选用合格证标注有标准GB4806.9-2016的产品,该标准为强制标准,规定了与食品接触金属材料的Zui低要求。只有满足上述指标要求的不锈钢才能作为食品接触用材料,俗称“食品级不锈钢”。

目前,相关机构和行业并没有对“食品级不锈钢”进行质量认证和标识认证,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要被上述图中“食品级”的标识所误导。标准中规定了不锈钢迁移物的Zui高限值,缺少对于不锈钢牌号的使用限制,某种意义上这为厂商拓宽了材料选择面,促进了新型不锈钢材料的开发,但这给了不法厂商可乘之机,这些厂商使用廉价劣质的不锈钢材料来生产食具,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消费者还需要对所标注的不锈钢牌号进行了解,因为不同牌号的不锈钢原料加工成与食品接触的器具的使用要求是不一样的,使用环境也是不同的。例如大家经常在不锈钢食具产品合格证中看到的材质为304(SUS304)不锈钢或316(SUS316)不锈钢,其实这些是美国和日本(SUS)等国家使用的不锈钢牌号,与之相对应的国家标准(GB/T20878不锈钢和耐热钢 牌号及化学成分)牌号是06Cr19Ni10和06Cr17Ni12Mo2,由于国标牌号不好记,上不锈钢牌号基本上都采用美日的叫法,304和306属于300系列奥氏体不锈钢。还有奥氏体不锈钢200系列(201、202),马氏体不锈钢400系列(420、440)等,这些不锈钢常被用于与食品接触或与身体接触的金属制品。
200系列,属于低镍不锈钢,锰含量较高,它们的防锈性能比较差,应避免与含有酸、碱物质的食品的接触。在与食品接触中多用于制造台面、桌面、勺叉餐具等,不宜用于制造容器、器皿等食品接触用食具。

300系列,含有18%~20%的铬元素和8%~11%的镍元素,这类钢的综合性能比较好,耐酸碱性与抗腐蚀性强,通常用于不锈钢容器、器皿、食品加工机械等,例如不锈钢碗、不锈钢热水壶、榨汁机、炒锅等。316不锈钢添加了2%的钼元素,其耐腐蚀性优于304不锈钢,多用于加工、存放酸碱度较高的食品加工设备和容器,也常用于置入人体的医疗器械,价格较采用304的产品高出很多。

400系列,含碳含铬相对较高,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强,但耐蚀性稍差,在与食品接触中常用于制作刀具和钻磨工具,不仅保持了一定的耐腐蚀性,又易于保持刀具的锋利度和工具的耐磨性。
在使用与食品接触的不锈钢制品中,容器和器皿不宜长时间盛盐、酱油、菜汤等,也不宜盛放酸性果汁,因为这些食物中的电解质能与餐具中的金属元素起复杂的“电化学反应”,使其中元素过量溶、迁移到食品中,尤其不能作为腌制和卤制食品长期存放的容器。在使用过后应及时清洗,避免酸碱物质在器具上的残留。
相关产品标准:
GB/T29601-2013 不锈钢器皿
GBT29606-2013 不锈钢真空杯
QB/T2174-2006 不锈钢厨具
GB/T15067.2-2016 不锈钢餐具
GB 15066-2004 不锈钢压力锅
QB/T1924-1993 菜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