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为预制菜戴上“紧箍”
作为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食品产业,预制菜产业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转型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但预制菜面临范围泛化、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消费者对预制菜是否添加防腐剂很担忧。
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净菜、主食类产品、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围,一方面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一方面突出菜肴属性。
这说明,国家层面对预制菜企业的加工端、流通端、销售端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如今,距离预制菜新规发布已有两个月时间,它带来的震荡依然在影响整个行业。
5月21日,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就贯彻《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全省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
无独有偶。为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zhengfu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规范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工作,推动陕西省预制菜产业发展,陕西省局组织开展了《陕西省预制菜生产许可指导意见》制定工作,5月23日发布《陕西省预制菜生产许可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各市(区)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和相关单位公开征求意见。
保源头、创研发、优加工、严运输、强监管,各省积极响应《通知》要求,统筹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自《通知》发文以来,各地官方机构就动作不断——广东、安徽、湖南、四川、苏州等地市场监管机构纷纷燃起新规后的把火,开启预制菜专项抽检、安全监管专题行动;各地行业协会商会纷纷发起强监管、促发展的倡议,譬如,广州、深圳等地发起“预制菜食品安全倡议”,倡导相关企业加强食品安全管控。“黑红”了许多年的预制菜行业在此时按下了2.0严监管时代的启动键,处于zhengfu引导和市场机制下的预制菜行业,开启轮行业出清。
可以说,自《通知》发布以来,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全社会对预制菜的概念认知,为未来完善预制菜产业立法提供清晰的框架,也有利于促进对预制菜监督管理的精细化。
目前关于预制菜行业的顶层立法尚付阙如。
现如今,中国预制菜行业标准主要是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还有少量的地方标准。标准不统一,带来适用混乱,也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此前,新京报曾发文提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现存有效、经地方zhengfu、行业组织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有164个,加上一些企业标准,总数超190个。
也就是说,很多食品行业在被套上“预制菜”标签前,已有各自的标准。
如今,《通知》明确提出,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
这就不得不提到2023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地市场监管局共同制定《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以下简称《审查指引》),将不同类型的预制菜分别对应到现行《食品生产许可目录》中。
这是在全国率先制定的一体化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审查指引》对未来制定预制菜行业法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据悉,《审查指引》梳理预制菜产品类别,规范预制菜生产条件,并从原辅材料caigou管理、添加剂使用要求、冷链运行管理、保质期试验等方面强化风险点的防控要求。
从内容上看,上述内容符合《通知》中“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标准,明确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这一要求。
《审查指引》对预制菜的定义比《通知》宽泛。按照《通知》的规定,预制菜不包括速冻面、米等主食类食品,也不包括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和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
这就需要对《审查指引》作出相应修订,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