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全国各地满大街的“杭州小笼包”来自杭州?其实不然。“杭州小笼包”原本是浙江嵊州特产——“嵊州小笼包”。
据嵊州市商务局数据,5万嵊州人在全国各地开了2万家小吃店,售卖“嵊州小笼包”、“炒年糕”、“榨面”等,90%以上的店面叫“杭州小笼包”而不是“嵊州小笼包”。
近几年,疫情助推,速冻“嵊州小笼包”发展迅速,凭借独特的产品优势,逐渐形成了“小产品大行业”的发展格局。
“嵊州小笼包”能否成为又一个“沙县小吃”?“嵊州小笼包”的产业之路前景如何?
冷食传媒记者 | 陈利娜独具特色的“嵊州小笼包”
说起嵊州,外地人一是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儿,二是不知道这“嵊”字怎么读,嵊州在外并没有什么名声。但在当地人心中,嵊州却是一个令人自豪的“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书圣雕圣归隐地”,李白曾有诗云:“湖光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说的就是嵊州。
作为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县级市,嵊州四面环山,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的领带之乡、厨具之都,这里生产了全球70%的领带,每年有60%的集成灶走向全国,嵊州还是西门子、海尔、美的等的贴牌生产基地。
嵊州小吃更是一个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大产业,尤其小笼包、炒年糕、炒榨面被称为嵊州小吃中的“三宝”。当地人讲,正是因为嵊州三面环山,务农富不了人,嵊州人带着这些“手艺”纷纷走了出去,每到一个地方,就以嵊州小笼包、炒年糕、炸面为代表的小吃安身立命。
但外地人并不知道嵊州,却对杭州非常熟悉,为了生存,出去开店的90%嵊州人把“嵊州小笼包”叫做“杭州小笼包”,以此提高度,拓展生意。
△随处可见的“杭州小笼包”店来源:网络
据嵊州市商务局相关统计数据,全国有5万嵊州人靠着一个小小的“嵊州小笼包”,开了2万多家门店,每年的销售额高达50多亿元,但遍布大街小巷的“嵊州小笼包”大多是以单打独斗的夫妻店存在,如何对接现代化的生产流程,谋求产业升级是个问题。
尤其随着不少城市对各类小吃店的门槛抬高,“嵊州小笼包”的发展受限,“以前在北京多的时候有2000多家店,现在可能1000家都不到”。
嵊州人在外地卖“嵊州小笼包”叫“杭州小笼包”,在当地开小吃店也有叫“包子铺”,名字不统一不说,做法和工艺也有差异。
2
政府助力
“嵊州小笼包”渐成规模
近年来,当地政府注意到嵊州小笼包的规模已成气候,推动了“大嵊归来”工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规范小笼包品牌,统一为“嵊州小吃”。
嵊州市委书记徐建役曾公开表示:城市的环境要求在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在提高,怎么把它做强?就是发展速冻产业链,通过工业化的发展,标准化的发展,要做强产业,就要补齐现代化生产流程的短板。
早在2016年,嵊州就出台政策,让初创型“小吃工厂”享受税收、用地等一系列优惠。在政府的鼓励下,嵊之味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嵊之味”)个把小笼包搬进了工厂,嵊州速冻小笼包生产开始起步。
但何为的嵊州小笼包,却有一套标准。当地沿袭下来的传统,嵊州小笼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开口,另一个是用发面制作,嵊州人开店一般将小笼包做成16g重,褶皱均匀。
浙江鲜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锋食品”)总经理史华锋告诉冷食君,从全国范围看,小笼包这个大单品主要以死面皮为主,上海小笼包、开封小笼包等都是如此,且大多灌汤,“嵊州小笼包”恰恰不同,传统“嵊州小笼包”发面制皮,老面发酵,在工艺和外形上都独具特色。
史华锋介绍,速冻工厂生产的“嵊州小笼包”主要是死面小笼包,从工业化的角度讲,发面尤其是酵母发面还好控制一些,但老面发面则严重依赖经验技术,老面发面需要在发酵的过程中不断加入小苏打,以便中和产生的酸味,稍有不慎都会做不好,产生次品的几率极大。
“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生产,当初办厂选择从死面切入,考虑的正是死面能更好还原包子现包现吃的口感,老面发酵想要形成规模化生产,需要从技术上突破,条件更苛刻”。
截至2021年底,嵊州生产速冻小笼包的企业达20多家,既有年产值破2000万元的鲜锋食品,也有其他规模达500万左右的嵊之味等其他速冻小笼包生产企业。“但因为早的售卖渠道是从微商社群开始,渠道对产能的影响比较大,很难有企业在规模上进行快速突破”,史华锋分析。
“鲜锋食品从2018年1月份开始生产,但从1999年开始已经在做速冻食品经销商,是思念、湾仔码头等的嵊州总代理,做经销商差不多二十年遇到瓶颈后介入生产,做嵊州小笼包从技术资金方面有优势和基础,加上现成渠道,以手工包制进行差异化突破,鲜锋食品在短时间内能快速突破”。